中國人向來有讀古書的愛好,因為古書中深藏著社會的冷暖、人性的明暗,尤其是曆史變革時期,它仿佛一麵鏡子,幫助人們廓清現實,對新生事物做出價值判斷。所謂“借古喻今”、“借古諷今”、“借古論今”,讀古書的目的正於此。
申維先生的這部著述是一部筆記體文化隨筆集,其最大特色乃“文”與“史”相映成趣。作者從中國的文學經典出發,以漫話《聊齋》、品《水滸》、戲說《西遊》、夜讀《春秋》、解讀《老子》入筆,展開了對世相的精辟解讀。在易中天《品三國》、於丹談《論語》、王力群讀《史記》之後,重讀中國古代《經典》著作已成為年輕人的時尚追求。但怎樣使讀者驅冗撥霧,從古典著作中得到最直接的精神和文化給養,怎樣使自己的內心與傳統對接,卻還存在一個將理性還給感性的認知過程。《盛五書》解決的正是這個問題。
申維先生既有深厚的文史哲功底,又具備作家特有的對生活的敏銳觸角。他以一種融會中西學,結合傳統與現實的維度,從人性的角度,去把握中國古典名著。他以董仲舒“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視角去把握人性的永恒。這樣的手法打通了曆史與現實的文化屏障,便於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獲取自己的所需。
豐富的社會形態必然產生豐沛的精神資源,並最終在文化的幕布上得到顯現。《盛五書》作為一種大膽的文化想象,是構建這個社會多元文化的一道絢麗風景。
馬季
2008年11月11日
寫於北京西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