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威廉不特意來倫敦的《哈利·波特》片場跑一趟都不行了。
“威爾,過來一下!”剛想到阿方索·卡隆,對方就朝威廉呼喊揮手。
威廉與湯姆·費爾頓交換了私人手機號碼,約定了保持聯係後告別,又和阿方索·卡隆一起去了倫敦郊區《哈利·波特》片場的放映室,看過去這一個多月裏剪輯師粗剪出來的鏡頭。
像《哈利·波特與》這樣投資較大的正規劇組,一般都會有跟組的剪輯師,把每天拍的電影膠片進行粗剪和調色,方便後期製作,當然,也不乏有的導演親自充當剪輯師——拍攝《魔法石》的時候,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就是自己動手完成的初剪,然後才把剩餘的工作交給禦用剪輯師邁克爾·卡恩,讓對方按著自己思路二次剪輯,不過輪到阿方索·卡隆的時候,他就沒有那麼大的權利了,隻能多跟剪輯師溝通,盡量達成意見一致,如果想法實在不同,就要製片人來拍板決定聽誰的,製片人一般都會選擇剪輯師而不是導演,因為前者能給出最利於分級和票房的大眾化剪輯。
阿方索·卡隆拍片很慢,拍了一個多月的鏡頭,粗剪之後的初成品也不多,兩人花了一會兒功夫就看完了,然後阿方索·卡隆還特意將幾個地方重放了一下,對威廉講述他的拍片思路,還有對接下來劇情的想法,並不時詢問威廉的意見。
“有什麼想法嗎,威爾?”銀幕一回歸黑暗,阿方索·卡隆就迫不及待地問。
可能是因為在威爾洛特與他們連簽兩部的合約談判中發揮了不小作用,可能是因為和原著兼編劇的羅琳保持著良好的私交關係——至今為止威廉都還是羅琳未出版新書的試讀者之一——盡管威廉沒有在劇組掛名製片人,但無論是之前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還是現在的阿方索·卡隆,都非常尊重他的意見。
威廉回味了一下剛剛的鏡頭,無論是畫麵、意境還是細節處理都超出預期,阿方索·卡隆果然非常才華橫溢,哪怕隻是初次剪輯,他的個人風格痕跡也已經很明顯了——好萊塢的係列電影總會延續相同的風格,有的續集電影換了導演來拍,但到了電影院裏觀眾完全分辨不出來,而阿方索·卡隆,他鏡頭下的《阿茲卡班的囚徒》卻對前兩部《哈利·波特》電影風格做了顛覆性的改變。
在斯皮爾伯格的鏡頭下,《魔法石》和《密室》的色調是溫暖明亮的,畫麵有一種童話般的歡快,但是《阿茲卡班的囚徒》的畫麵卻是整體偏藍綠色,陰暗冷清的色調,莫名就透著一種嚴肅驚悚的氣氛。
舉個例子,用作聖芒戈醫院取景地是百貨大樓,是一座老式的英國古典建築,而且近期剛剛被翻修過,紅磚白窗色彩非常鮮豔,但是在經過剪輯師粗剪和調色後的畫麵裏,鮮豔的紅色變得暗沉,影片基調突然就染上了一抹黑暗的不詳。
“這部電影會讓觀眾感到非常新鮮的。”威廉判斷道:“對於書迷來說,可能會讓他們有初次看到《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結局時的震驚感。”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羅琳已經寫完正在籌備出版,目前市麵上最新的《哈利·波特》書籍還是《火焰杯》,也是最讓讀者感到震驚、引起討論最多的一本,因為在這本書的開頭和結尾,一個麻瓜和一個赫奇帕奇的學生都被殘忍殺害了,很多讀者在這時才和主角哈利·波特一樣,首次正視了死亡。在這之前,他們還以為《哈利·波特》會和迪士尼童話一樣有著美好過程及結局。
說起來,阿方索·卡隆鏡頭下的《阿茲卡班的囚徒》和《火焰杯》小說帶給人的觸動倒是不謀而合的,是突然從以前迪士尼般的夢幻美好,進階到黑暗殘酷的成人世界的感覺。
“呃,我沒看過小說。”阿方索·卡隆似乎有些訕訕。
威廉:“……”
阿方索·卡隆立刻為自己辯解起來:“不過我的兒子是《哈利·波特》忠實書迷,我從他那裏了解到不少關於這套書的信息,也看過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前兩部電影,實話說,它們的氛圍都太童話了,哈利·波特也太像個懂事的乖孩子。在j·k·羅琳《阿茲卡班的囚徒》的劇本裏,就有被冤入獄的人得不到正義伸張,還有巫師歧視麻瓜、麻瓜恐懼巫師的情節,所以我想羅琳要塑造的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童話世界,而是現實的巫師世界,哈利·波特也該有點青春期的憤怒和衝動,以及每一個十三歲的青少年都會有的成長……我和羅琳有聊過,她似乎是準備讓赫敏和羅恩在一起,所以還要安排一些暗示愛情萌芽的細節……”
阿方索·卡隆的想法非常多,也非常有創意,或許正是因為他沒看過原著,才不受小說印象束縛,敢為電影增添更多的奇幻色彩,也敢讓每個角色在保持小說中性格的同時,有更符合他們真實年紀的性格表現。
雖然可能等電影上映後,有些觀眾並不會接受風格轉變如此之大的續集,但等羅琳將《哈利·波特》係列的後幾本小說出版,那些看過《火焰杯》及之後小說的書粉,就會明白斯皮爾伯格的風格不會永遠適合《哈利·波特》,阿方索·卡隆的及時轉型,能讓這個電影係列和後幾部小說保持同樣風格,不會出現電影和原著小說畫風迥異的尷尬狀況。
想到這裏,威廉馬上發出邀請:“有沒有興趣和威爾洛特續約,繼續執導《哈利·波特和火焰杯》?”
阿方索·卡隆呆了一下:“《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都還沒拍完……你對這部電影這麼有信心?”
還有些話阿方索·卡隆沒說完,從斯皮爾伯格手中接過導筒,還完全推翻了對方的電影風格,按照自己的想法拍了續集,連他自己都不敢自信說電影肯定能成功,萬一觀眾不喜歡口碑特別差怎麼辦?萬一票房撲街了怎麼辦?
“我對你有信心啊。你是個很棒的導演,阿方索,你不會搞砸的。”
……
阿方索·卡隆盯著威廉看了三秒鍾,才確定這句聽起來像是開玩笑的話,真的不是玩笑。對方的眼神和語氣都是認真的,他還不至於看不出來。
這份信任讓他有點受寵若驚,真的。
和威廉·布蘭德利合作過著名導演那麼多,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朗·霍華德、安·李、大衛·芬奇等等,其中不乏阿方索·卡隆也很崇拜敬仰的導演,而現在威廉稱讚他,就好像在對方眼裏他和那些名導差不多一樣,對在好萊塢還沒站穩腳跟的阿方索·卡隆來說,他真沒有得到過過哪個a-list演員如此的欣賞。——尤其對方還是剛剛拿了奧斯卡影帝的威廉·布蘭德利——實話說,b-list都沒有,好萊塢的“明星製”讓名氣不足的導演麵對大明星主演時一點底氣都沒有,甚至如果雙方鬧矛盾,導演被換掉的可能性也比主演被換掉大。
而關於繼續執導《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的提議……阿方索·卡隆不由深思起來。
好萊塢是世界電影文化產業中心,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導演演員從全球各地來到好萊塢尋找機會,但好萊塢的資源卻不是無限的,機會的分配也是不均衡的,美國人得到的機會自然是最多,剩下的外籍人士中,雖然英國媒體總是在抱怨英國演員在好萊塢受到歧視,但事實上,除開本土美國人,在好萊塢混的最好的就是英國人了,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講英語的英聯邦國家,再往後才是歐洲國家、美洲國家和亞洲國家。
這不是說外國人在好萊塢不會成功,真正有能力的人在哪裏都能出頭,隻是在好萊塢,非美國人的起步更難、機會更少、成名過程更艱難些,就比如阿方索·卡隆自己,91年他因處女作長片《愛在歇斯底裏時》在多倫多電影節大獲成功而引起好萊塢製片人的關注,打開了通往美國的大門,但在來到洛杉磯後,阿方索·卡隆的導演之路卻變得更加曲折,他夢想的電影拍攝計劃屢屢落空,能接觸到的隻有幾個b級片合約,大製片們並沒有因為他的才華而青睞於他。
阿方索·卡隆不想在低成本的血漿片上浪費才華精力,所以他也一直得不到執導真正的電影長片的計劃,隻是在洛杉磯輾轉做著助理導演的工作,中間迫於生計還拍過電視劇,就這樣一直到95年,華納終於拋來橄欖枝請他拍名著改編的《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