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丈八佛石造像(1 / 2)

一個石像走進平原,於是便有了傳說。

我第一次來丈八佛是在冬天,無雪的平原灰朦朦的,我記不清那天去做什麼事了。開車的小夥子,閑聊中說附近有個佛像,他答應拉我去看一看。

村莊和沿路的農家的院落,空曠的土地顯得殘破,落光葉子的槐樹林,寂寞地立在大地上。狹窄的鄉間土路,一隊毛驢車在慢慢地走,脖頸的銅鈴聲,被窗玻璃隔在外麵。汽車後來下了公路,開進鄉村的街道,七拐八抹地停在農家門口,透過擋風玻璃,我看見前方孤立的佛像。

這就是傳說中的丈八佛嗎?

寺廟屋頂高大,飛簷上沒有吊掛的風鈴,新修的寺廟,帶著太多的時代的烙印。過去的事已成往事,村民在附近耕作土地,能掘出殘碑,一片碎瓦。

琉璃瓦閃著耀眼的光澤,在平原很遠的地方就能望到。踏上石台階,走進殿堂。兩扇大門敞開,陽光越過門檻,寧靜中有了佛光似的慈祥。佛像一千多年來始終不改她的微笑,手施無畏與願印。她站在蓮花座上,聆聽生命訴說的苦難和對美好生活的祈禱。

寺廟裏裏外外,連整張的圖紙都是新的,牆壁刷的是化學塗料。平坦如砥的地麵,沒有經過朝聖者紛亂腳步的磨損,建築缺少神性。

“丈八佛”石造像,雕造於東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係青石、單體立式圓雕,通高7.1米,佛像高5.6米,比人們常說的一丈八尺高出0.2米,因古時人們以“一丈八”為雄偉、高大,故名“丈八佛”。整個造像比例準確,造型生動,衣紋流暢,完全體現了東魏時期能工巧匠的雕造風格,是魯北平原地區保存較大、較完整的單體圓雕石造像,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平原有密布的樹林,大塊的麥地,村莊和蓬勃的生命掩映綠色之中。這裏遠離亙迭的群山,民間流傳剪紙藝術,不可能出現巨石和優秀的石匠。在馬匹、木車的古代,交通不便利,運輸手段落後的情況下,人們如何把笨重的青石,一步步地移來的?文物工作者尋覓石碑、瓦片,到村民中搜集傳說中的故事,他們想整理丈八佛的資料。無奈年代久遠,今天也未搞清楚,佛像的工程浩大,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那些日夜不分寒暑,石匠虔誠地觸摸青石,把生命與生命的感悟融入鐵錘和鑿子中。一下下的錘擊,飛濺的石屑像盛開的花朵。握鑿的手磨起了厚繭,鐵鑿染上人體的氣味。鑿擊青石的聲音在平原飄浮,佛像經過無數次的戰亂,洪水的襲擊,地震的摧毀,政治文化的運動,能保存下來算是奇跡。

天空下,佛像沐浴空氣與陽光,蓮花座深陷泥土中,臉上的疤痕和斷跡,讓人想曾經發生過的災難。我們心情沉重,這的香火肯定一直不斷,正麵的蓮花座上仍然有燒紙的炭黑,與當年昌盛時一樣。黃土漫卷的土道,男女老少,一夥人,一家人趕著馬車,騎著毛驢,或憑著千層底的布鞋走在朝拜的路上,他們複雜而又純粹。香火使人們從四麵八方趕來,燒一炷香,許下一個心願,為自己為家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