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小記作家陳武(代序)(1 / 2)

淩鼎年

陳武名武,但似乎與武並無什麼關聯,倒是與文為伍,以文成名。

與連雲港陳武認識18年了,時在1992年10月,當時我與南京師範大學淩煥新教授、《青春》編輯部主任郭迅策劃金陵微型文學研究會舉辦一次“連雲港金秋筆會”,印象中來自15個省市的60多位作家、作者參加。連雲港方麵承辦的重擔就落在了徐習軍、張文寶、陳武等幾個人身上。當時的陳武還是個初露頭角的業餘作者,但已顯示了其良好的文學素養與文學創作潛力。記得與他初次相識,他還寫了一篇《與淩鼎年同行》的報道,發表在《大陸橋導報》上。一晃18年過去了,張文寶已當選為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連雲港市作家協會主席,徐習軍成了連雲港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陳武呢,也成長為江蘇省作家協會理事、連雲港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其小說創作勢頭十分旺盛,作品在《人民文學》《鍾山》《作家》《十月》《花城》等權威刊物上頻頻亮相,而且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幾管齊下,後勁十足,圈內很多行家都看好他的文學創作。

用時下評論家的術語,陳武屬大小說作家,但陳武是從微型小說起步的,在1994年時,曾經出版過微型小說集子,而且是他的第一本文學作品集子。那時,我與郭迅主編《中國當代微型小說十家精品集》,在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出版,其中就有陳武的《六月雪》。如果我記憶沒有錯誤的話,這套叢書應該還有滕剛、謝誌強、曹德權、胡爾樸、鄭宏傑、何百源、張文寶、徐習軍等,現在幾乎都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個個都長足進步,名聲在外。這也是讓我很欣慰的事,說明我當年的眼力還算不錯。

此後,陳武以此為契機,開始走上文學創作的康莊大道,不過後來從微型小說文壇慢慢淡出而致銷聲匿跡,這也是不少作家的成長軌跡,很正常。我有遺憾,但更多的是為他們高興。回憶回憶,我認識、接觸過多位這樣的作家,剛開始以微型小說創作叩開文壇之門,隨著知名度的上升,創作也漸入堂奧,由微型小說而短篇小說,再中篇小說,再長篇小說,以後很少寫微型小說,或幹脆不再寫微型小說,甚至悔少作,諱言自己寫過微型小說也有,我早見怪不怪,也理解他們。

陳武如今的知名度早已越出了江蘇,即便在全國作家的層麵上,提起陳武也可以說“文壇誰人不識君”,但陳武並沒有一寫大小說就小瞧小小說,所謂“一闊臉就變”,這讓我敬重,引為好友。

2010年元月底,我在南京參加江蘇省第7次作家代表大會時,碰到了陳武,聊起了各自的創作。陳武說他這幾年雖以中短篇小說創作為主,但微型小說創作並沒有放棄,陸續寫過不少,都沒有發表,完全可以結集出版。也是機遇巧合,在這次作代會上,江蘇文藝出版社的編輯蔡曉妮來找我,說北京有家文化傳播公司準備投資出版微型小說叢書,希望我出任主編。微型小說是我當事業來做的一件事,自然一拍即合。在我開始組稿時,我聽說了北京有兩家圖書出版公司正在策劃出版選題相近的小小說作家檔案叢書,且都是我甚要好的朋友,我不想與他們爭稿源,為了避免與他們組稿衝突,我想隻有發揮我熟悉海外的優勢,於是我與出版社商定:我們的叢書以海外華文作家為主,故我們這套叢書定名為《世界華文微型小說100強》,既然冠於“世界”兩字,自然也不應該少了中國作家的集子,那就少而精,我們組稿的原則,一、入選作家必須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二、最好不屬微型小說圈內的作家;三、盡可能是新作。這樣,陳武就成了我們這套書中國作家中的首選作家。我把組稿要求發給陳武後,陳武很快發來了電子版,集名為《西窗》(出版時,更名為《一棵樹的四季》),我饒有興味地拜讀了他的作品,陳武的微型小說作品果然有特色,既有舉重若輕的題材,又有舉輕若重的筆法,主題深刻,意蘊綿長,構思巧妙,情節撩人,文筆流暢,語言老到,我煞是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