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詩的春天春天的詩(4)(2 / 3)

此篇散文篇幅雖不長,容量卻很可觀。從時間上說,文章寫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前後長達三十年之久;從空間上說,文章由上海寫到東海、南海,又從南海寫到上海和青島,南北相距有千裏之遙。在這樣久遠的時空環境中,作者除了精心選取幾件最能表情達意的典型事例,做為文章的基本內容和抒發感情的對象外,還在組織材料,結構文章方麵做了精巧的安排。文章從篇首至篇末,有八處寫到詩和故事。這些反複出現的語句,不僅強調了作者對貝殼的一往深情,而且把文章的全部內容極為巧妙地編織在一起,造成一種前後貫通、首尾呼應的藝術效果,給人一種精密嚴謹、天衣無縫的感覺。這不能不說是得力於作者對文章材料和篇章結構的精巧設計與安排。

總之,文章詩意漾然,又不失真實自然,它猶如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讓讀者感到清新明麗。

枯葉蝴蝶。

徐遲。

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種蝴蝶,比最美麗的蝴蝶可能還要美麗些,是峨眉山最珍貴的特產之一。

當它闔起兩張翅膀的時候,像生長在樹枝上的一張幹枯了的樹葉。誰也不去注意它,誰也不會瞧它一眼。

它收斂了它的花紋、圖案,隱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華的花叢,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態,變成了一張憔悴的,幹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黃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顏色的枯葉。

它這樣偽裝,是為了保護自己。但是它還是逃不脫被捕捉的命運。不僅因為它的美麗,更因為它那用來隱蔽它的美麗的枯槁與憔悴。

它以為它這樣做可以保護自己,殊不知它這樣做更教人去搜捕它。有一種生物比它還聰明,這種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裝假作偽,因此裝假作偽這種行徑是瞞不過這種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將它製成標本,作為一種商品去出售,價錢越來越高。最後幾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沒有了。這一生物品種快要絕種了。

到這時候,國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葉蝶。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國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價。枯葉蝶真是因此而要絕對的絕滅了。

我們既然有一對美麗的和真理的翅膀,我們永遠也不願意闔上它們。做什麼要裝模作樣,化為一隻枯葉蝶,最後也還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兩麵都光彩奪目的蝴蝶到處飛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兩麵都光彩奪目。

我願這自然界的一切都顯出它們的真相。

[鑒賞]

徐遲(1914~1996),浙江吳興縣(今湖州)人。30年代開始詩歌、散文創作,並從事文字翻譯工作。60年代起著有報告文學《地質之光》、《歌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樹常綠》等。旨在歌頌知識分子的獻身精神,影響極為廣泛。

《枯葉蝴蝶》是一篇短小精悍、味道雋永的散文。作品既無汪洋恣肆的宏偉場麵和人物,亦無驚心動魄的事件與細節。相反,作者將他的目光投注到自然界中一種小小的生物—枯葉瑚蝶,從這種善於偽裝的小精靈的滅亡,迅捷地融入作者的主觀意識,從而使短小的作品包容了較大的哲理性。

作者用先揚後抑的手法來描寫這類枯葉蝴蝶。文章開頭先說“有一種蝴蝶,比最美麗的蝴蝶可能還要美麗些,是峨嵋山最珍貴的特產之一”。再寫它的“裝模作樣”,闔起兩張翅膀,“像生長在樹枝上的一張幹枯了的樹葉”,這一褒一貶讓人對這種虛偽善變的枯蝴蝶產生了一種厭惡感。本來它有一個討人喜歡的美麗的身姿,可它偏偏要合上美麗的翅膀,暴露出十足的醜陋,真是弄巧成拙!但寫到這裏,作者並沒有急於抨擊枯蝴蝶的虛偽,而是將筆鋒一轉,“有一種生物比它還要聰明,這種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裝假作偽,因此裝假作偽這種行徑是瞞不過這種生物—人的,”作者將鋒芒立刻指向了自然界的主宰—人。至此,讀者剛剛對枯蝴蝶的厭惡感中又不免多了幾絲同情,如果說枯蝴蝶“這樣偽裝,是為了保護自己”,那麼,人類的裝假作偽就完完全全是為了赤裸裸的私欲,為了貪婪和侵吞。

從標題來看,這篇作品是寫蝴蝶的,但作者並沒有滿足於單純對自然界的描寫,而是引入了社會關係的主體—人,不過這是一種不太光彩的人!他們居然比善於偽裝的枯蝴蝶還要讓人可怕,作者這樣寫,似乎想道明自然界生存規律中的一種現象:枯蝴蝶越以為偽裝可以保護自己,絕滅得越快,不善偽裝的蝴蝶雖然被捕捉卻反而生生不息。所以作者在篇末點題時呼喚:“我要我的翅膀兩麵都光彩奪目。”那麼人呢?他的規律同樣如此,所以作者結尾時寫道:“我願這自然界的一切都顯出它們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