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萊特酒吧(1)(1 / 2)

落基山脈,廣闊的山脈猶如大地的筋骨一般從北美洲中部一直無盡的向遠處延伸到北美洲南部,這裏有著茂密的森林,繁多的動物,和充足的水源和寬廣的山穀,數百萬的人在此居住和勞作,每年更是有著數百萬的人被此地野性的魅力索吸引而流連忘返。

不過這都隻是在落基山北部和中部才能夠看見的美麗景象,但在落基山南部卻有著與中部完全截然相反的情況。

自從十九世紀第一批流浪者在落基山發現了黃金之後,所有的淘金者就像是發現了無盡的寶藏一般蜂擁至此。

在淘金狂潮的衝擊下,處於大陸性氣候區的南部山脈也未能夠幸免,不少的淘金者為了能夠找到更多的閃亮亮的黃金於是在此伐木造屋,打獵充饑,並將原本就已經顯得光禿禿山脈用炸藥以蟻噬的速度在十九世紀將此徹底的拱了一遍,待得又花了半個世紀將此地的最後一絲礦物徹底的榨幹之後原本因為采礦而熱鬧起來的落基山南部山脈也漸漸的因為耗盡了最後一絲活力平靜了下來。

萊特峰正是處於浩瀚的南部山脈中的一個不大的山脈之上,海拔一千九百米的萊特峰雖然與落基山的無數巨峰相比顯得實在是有些瘦小,不過卻因為其靠近起源於落基山的科羅拉多河。

寬大的紅色砂岩質的河穀將每年科羅拉多河上大量的蒸發水汽吹向了下遊的萊特峰,使得萊特峰的降水量在這個年平均降水不足兩百毫米的地區竟差點追上了溫帶地區的降水量,每年大量的降水將萊特峰和萊特峰周圍數百公裏都澆灌出了大量高大健壯的針鬆木,而山峰由於常年濕潤多雨山頂四季也都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積雪,每年融化的積雪流水久而流之經過數千年的衝擊竟也在相對平緩的山腳下衝擊出了一塊肥沃的衝積平原。

不過盡管萊特峰的氣候如此適宜,但是由於周圍十幾萬平方公裏都是一望無際的包含大陸性氣候的荒山荒原,甚至還有幾個大的沙漠,走個幾十公裏都不一定看得到人煙,所以隨著淘金熱潮逐漸因為金礦的枯竭而消退之後,除了少量的淘金者因為在此居住久了產生了感情不想離開之外,大多數的淘金者還是帶著黃金卷著鋪蓋離開了這裏,隻剩下了一棟棟空洞洞的鬆木小屋,所以此地一直到十九世紀中晚期長住民都沒有突破千人。

但是這一狀況在隨後的幾年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因為美國政府的官員發現了這裏,不過他們並不是想要開發這裏,而是此地能夠解決他們的一個十分大的問題,那就是印第安人的安置問題。

自從美國開展西進運動開始大量的印第安人開始因為土地問題與西進的冒險者展開十分激烈的爭端,因為冒險家們看中了他們土地下麵蘊藏的豐富的礦產和資源,這樣雙方最後往往是使用暴力來解決問題,不過卻因為西進冒險家們手中武器的精良,印第安人經常是被打的全軍覆沒,這樣久而久之暴力手段成為了冒險家們優先選擇的手段,這樣印第安人的數量因為西進者的屠殺而顯著的開始減少。

到了十九世紀末因為印第安人叛亂和印第安人殺害美國人的時間群起,於是美國政府開始用暴力脅迫將所有的印第安人集中到了一塊然後統一趕到沒有人煙的地區,不過美國政府也不敢名目張膽的將他們都趕到荒蕪的沙漠和山脈中去,於是萊特峰這塊如同沙漠中的小綠洲也就成了美國政府眼中相當理想的流放場所之一。

同年美國政府就向此地輸送了五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印第安人,之後又陸陸續續運送了數萬名印第安人,他們就靠著以前淘金者在山上和平原上建起的鬆木小屋再加上陸陸續續建起的小屋一直生活到了二十一世紀。

此時的萊特小鎮已經早沒有了十九世紀印第安人來時的破落不堪,由於美國政府在經過二十世紀的兩場世紀大戰之後迫於自身的某種身份對於原本就是美洲的主人的印第安人也沒有了以前的流放政策,而是通過國會下達了許多優惠的經濟政策和自治政策。

在經濟的超強快速發展下居民們也漸漸的將自己當作了萊特鎮的一份子,而被淘金客們挖空的山和小河由於經濟建設的需要也早已被居民們重新填滿並重新種上了許多鬆樹苗。

經過數十年的生長原本傷痕累累的山上重新覆蓋了深深的綠色,一條條穿越沙漠的銀色馬路也一條條的通向了在荒原中猶如寶石般的萊特鎮,而因為此地的獨特氣候也使此地成為了美國南部山脈旅行的一大特色,每年都有來自全世界絡繹不絕的各色的背包客來到此地享受原生態的森林帶給他們登山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