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是後富?(1 / 1)

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有一句口號,叫先富帶後富。乍一聽,此話極有道理,也極有吸引力與感召力。先富者不能為富不仁,麻木不仁。不能隻顧自己,不管別人。從社會協調發展的角度,從自我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都有責任和義務帶動帶領後富。後富者呢,等到先富們富了真富了大富了,回過頭來帶自己,省時省力省心,比較簡便,比較經濟,也比較可行。既然自己沒心力沒能力沒魄力先富,隻能等別人先富了,來帶自己。這似乎與自然進入社會主義的命題有異曲同工之妙。善哉矣,先富帶後富!

先富帶後富的口號有問題嗎?冷靜一想,概念似乎有毛病:誰是後富?先富起來的人隻是一小部分,改革開放進行了近三十年,中國的富人,相信超不過百分之五。有百分之十可以稱之為窮人,日子一般化的是絕大多數。這些人是“後富”?這百分之九十五中哪些沾“富”字,哪些可以界定為“後富”?

如果未富不富就可以稱之為“後富”,那麼陳勝吳廣相對於秦二世就是“後富”,李自成相對於朱由檢,楊白勞相對於黃世仁,也是後富。今日那些貧困線以下的,喝不上潔淨水,吃不飽山芋蛋的農民,失地失業的貧民、流浪者、乞討者相對於大款大腕也是“後富”。問題是,終其一生,甚至推及他們的子子孫孫,他們富得了嗎?如果永遠沾不上那個“富”字,又怎麼能說是後富呢!

不錯,未富的赤貧者中有後富了的。劉邦打下江山“後富”了,一改一個亭長的窘況;朱元璋稱帝後“後富”了,不再當和尚不再乞討不再喝潲桶裏的“珍珠翡翠白玉湯”了;洪秀全“後富”了一陣子,在天京大興土木,大娶嬪妃,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後富”的程度還滿高;禹作敏“後富”了,在大邱莊整出了不小動靜,過去一天的工分不值一元錢,後來一條皮帶就一萬多元;吳仁寶“後富”了,他把華西村整成了一座不小的城鎮。可是,後富者人數實在是少之又少。

從曆史的流程看,未富不富者中,後來絕大多數沒有富。

先富帶動後富,有一個技術問題,如何從天文數字般的未富者中發現“後富”,從而去引導和帶動他們?未富者中誰又能證明自己可以“後富”,從而去尋求“先富”的支持與幫助,甚至拿出相關的文件來,要求“先富”們帶動帶領。

先富帶後富,看來不但難以操作,而且難以理解。實際上,相對於有限的資源、市場、機遇,一部分人的富裕就注定了另一部分人的窮困,一部分人的先富,也注定了另一部分人永遠不能致富。生活的邏輯如此,曆史的辯證法也如此。

西哲說,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看來此話一點不假。

如何解決致富、先富、後富等等的問題?要給政策讓人們富,也要對富者有一定製約措施,有對貧者的幫助提攜手段,辦法多一些,手段硬一些,思路開闊一些,決策更實際一些,如此,才可能達到共同富裕或者說共同小康的目的。

200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