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的過者啊,可否停下你匆忙的腳步?可否靜聞秋葉觸地之聲,有略感宋玉之悲之憫之情懷?可否停下手頭未完的文件,案頭隨手而散的報紙,於夕陽餘暉中,映今日之彩霞,沐盛世之春風,把心停泊在經典之內,如泊舟而棲。
拂靜塵封,步入繁花,和一紙流水,以眸碰之,隻願挾以報今世。
生以啜芳華,行而沐春光。
(原載自《黑龍江廣播電視報》2008年 12月 8日~12月 14日總第 1506期第 18版)
(轉載自《名校佳作》最新版,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5月)
注:本文係哈三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臨場作文。
作文題目如下:閱讀下麵的材料,寫一篇作文。
朱自清先生說:“在中等及中等以上的教育裏,經典閱讀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
其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
做一個有相當教養的國民,至少應對本國的經典有直接接觸的義務。”葉聖陶先生說:“若幹經典,培育過咱們的祖先,培育過社會的精英,培育著咱們的國民,年輕人更應享受到經典的滋養。”《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列出的文化、文學等各類經典著作,都應在高中生的視野之內。
該不該閱讀經典?怎樣閱讀經典?關於經典閱讀,你有怎樣的見聞、感受抑或展望?請以“走進經典”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 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2、自擬標題;3、自選文體,但不要寫成詩歌或劇本。
仰獲聖潔,俯察心語高山腳下,因有了仰視的行者,方有“刺破青天鍔未殘”的氣魄吧?月之皓皓,因有了哲人的仰觀,方有“華樹春滿、天心月圓”的思索吧?雲的舒卷,因有了詩人的仰視,才有“雲卷雲舒、花開花落”的淡定吧?生活,因有了仰望的我們,才鋪展成彩色霞衣,詮釋深奧與淺顯。
仰望先哲,是一次拉近。
用仰望的姿態感受距離。
是蘇子吧,行在那“不為遊觀為民耳”的長堤上,春華秋實,夏荷冬雪,我在仰望時才終於忘卻了他超凡的激情與激昂的詩句。
在仰望時才終於明白那道堤岸的價值,抑或與民樂,抑或自樂,那堤岸已化作我心中橫亙在古與今的天橋,成為連結蘇子與我的通衢。
我仰望而得的不隻是一條“蘇堤春曉”,而是中國文人的精神與風骨,是中華文化長廊中行過的最堅挺的風!仰望中的先哲,我聽見了你們的聲音:“天何言哉!”是的,自古為文、為人,大道至簡,大智無聲。
縱然仰望蒼穹,感外天宇宙,往星辰處高聲呐喊,也隻得到一片寂靜的星空。
仰望,不需要聲音,有一顆心足夠。
在默默的仰望中,似乎得到一種聖潔。
仰望行跡,是一次洗禮,用仰望的低矮感受曆史的厚重。
於是見到了因文物被拆除而痛心不已的梁思成老人,他靜靜地佇立在已不複存在的遼代塔墟前,從清晨至午後,由午後至月出,就在他的仰望中,遼代的一座塔寺儼然屹立。
就在他的仰望中,留給世人:“我也是遼代的一塊木頭。”這禪語須由我們仰望才體味得到,梁老瘦瘦的身軀裏盛裝了多少叫做“責任”的神物!在默默的仰望中,似乎得到一種穿越曆史戈壁灘的偉力。
有人說,中華民族這部書是要仰著頭來讀的。
於是那些仰頭拜讀的人們在唐之雲、宋之風當中方持舟楫劃向那剽悍的斯巴達城邦,那文明的雅典,仰望著悲壯和神聖的屋大維,細數中華數千載風雨潤濕的文化,將遙遠拉近心底的沉吟,用仰望詮釋無言的偉大。
仰望是不低迷的成熟,是不自傲的堅守,是不自棄的信仰。
好想穿過地鐵,這頭是 2008年的哈爾濱,那頭是彼時的長安城。
行在繁華的街上,仰望大唐的星空,再體味一遍“天何言哉”的沉靜與成熟。
之後,仰獲聖潔,俯察這幽幽的心語。
(本文原載自《名校佳作》最新版第 243頁,黑龍江教育出版社)注:本文係哈爾濱市第三中學 2006級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臨場作文。
作文題目如下:閱讀下麵的文字提示,根據要求完成話題作文。
有些景物是必須仰望的比如鷹,比如天空,比如高山……有些人是必須仰望的像李白,像範仲淹,像辛棄疾……成長是必須仰望的像崇高,像偉大,像純潔……仰望崇高,感受卑鄙;仰望偉大,感受渺小;仰望純潔,出離庸俗……仰望使頭顱變得有分量,仰望使眼睛長上翅膀讀了上麵這首詩,你有什麼感想,請自定話題,自擬題目,自定立意,自選文體(不含詩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 800字。
要從材料出發,寫出真情實感,不得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