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藝術(五)(2)(1 / 3)

從1958年開始,到文革前將近8年,北京及各地電視台共計播出了180餘部電視劇。主持人陳鐸回憶他主演直播劇《新的一代》時說:“那時候還沒有錄像技術,所有電視節目包括電視劇,全都是現場直播,因此我們排練了很多遍……”除了《一口菜餅子》,直播劇時期的改編作品還有:第二部電視直播劇《黨救活了他》改編自《人民日報》上的一篇通訊;根據陶承同名長篇革命回憶錄改編的《我的一家人》;取材於民間傳說的電視劇《長發妹》;根據馮忠譜同名小說改編的《桃園女兒嫁窩穀》;根據美國作家馬爾茲同名話劇改編的《莫裏生案件》;從契訶夫小說改編的獨幕劇移植而來的《明知故犯》;根據梁斌長篇小說《播火記》改編的《綠林行》;根據李季同名敘事詩改編的電視詩劇《海誓》;根據羅廣斌、楊益言長篇小說《紅岩》改編的《江姐》;根據柯岩的話劇劇本改編的《相親記》。由於《相親記》故事妙趣橫生,又回放過4次,成為那一時期直播次數最多的電視劇。

當年的直播劇多數根據先進人物事跡報道改編,謳歌為建設新中國獻身的英雄和創造新生活的勞動人民。這為日後的文學作品改編電視劇埋下了伏筆。

停滯與更新(1966年-1976年)

在長達十年的“文化浩劫”中,隻有3部電視劇《考場上的反修鬥爭》《公社黨委書記的女兒》和《神聖的職責》播出。素材來自真人真事的新聞報道,其時代印記和宣教色彩不言而喻。剛剛起步的中國電視劇藝術事業,陷入創作停滯階段。所幸,這個時期技術設備的更新成為亮點:1967年,電視台擁有了磁帶錄像設備;1972年,為了轉播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中國從國外引進了彩色電視技術設備。這些為“文革”後中國電視劇的迅猛發展提供了技術上的準備。

崛起與複蘇(1978年-1984年)

隨著整個社會大變革,中國電視劇藝術事業複興了。從1978年4月播出的《三家親》為起點,到1984年為止,全國各電視台總共播出電視劇945集。《三家親》及之後的一批電視劇重新贏得了中國電視劇的新生之後,一批反映多方位文化反思的電視劇陸續播出。特別一提的是,這期間,1980年,中國電視劇最高“政府獎”、“全國優秀電視劇獎”(1983年定名為“全國電視劇飛天獎”,1992年更名為“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創辦,並於第二年開始評獎。第一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於1983年評定。與“飛天獎”相比,“金鷹獎”多了一些民間話語權意味。這兩大獎項幾乎包羅了從政府到民間的“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1992年,每年一度的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活動也拉開了序幕,其中包括了電視劇的評獎。這三大獎項時有重複評選的劇目。

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改編作品有:由張潔同名短篇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有一個青年》;根據李宏林報告文學《走向新岸》改編的《新岸》;根據孟偉哉小說《一座雕像的誕生》改編的《大地的深情》;由蔣子龍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喬廠長上任記》和另一部由同名小說改編的《赤橙黃綠青藍紫》;根據葉辛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蹉跎歲月》,根據李存葆同名中篇小說改編的《高山下的花環》;根據馮驥才同名中篇小說改編的單本劇《走進暴風雨》等等。同時期出現了由名著《水滸》相關故事情節改編的電視劇《武鬆》。隨著《武鬆》的成功,山東電視台後來又推出了由《水滸》相關人物改編的電視劇《魯智深》《顧大嫂》《林衝》《晁蓋》《李逵》等。

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由唐佩琳同名電影文學劇本改編的我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誕生,開了中國通俗電視連續劇的先河。之後,根據黃穀柳同名小說改編的連續劇《蝦球傳》也獲得了成功。

轉折與發展(1984年-1990年)

以1984年為轉折,中國電視劇藝術事業開始了新的發展時期。到了1990年,全國電視劇產量突破年產萬集大關,生產了11156集電視劇。長篇連續劇在數量上逐漸增多。這期間具有代表性的改編劇作有:根據梁曉聲同名中篇小說改編的連續劇《今夜有暴風雪》;根據陳璵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連續劇《夜幕下的哈爾濱》;根據柯雲路同名小說改編的連續劇《新星》;根據老舍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連續劇《四世同堂》;根據柯岩同名小說改編的《尋找回來的世界》;根據韓靜霆同名小說改編的連續劇《凱旋在子夜》;根據紮西達娃同名中篇小說改編的《巴桑和她的弟妹們》;根據秦瘦鷗同名小說改編的《秋海棠》。由茅盾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春蠶》成功後,茅盾長短篇小說共6部(篇)陸續改編成了電視連續劇:8集連續劇《虹》、6集連續劇《春蠶·秋收·殘冬》、14集連續劇《子夜》(2007年翻拍成41集連續劇)和《霜葉紅似二月花》;由梁曉聲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連續劇《雪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