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梁奇達生平年表(1 / 3)

1916年

7月14日(農曆六月十五日)誕生於廣東省開平縣博建鄉會龍裏一個華僑家庭。自幼在鄉村私塾讀書。

1929年

在博建小學念書。

1931年

考入廣州大中中學。

參加廣州中等學校聯合舉行的萬人請願抗日示威遊行。

1932年

加入進步學生秘密組織的讀書會。

1934年

從同學潘先濂處借到一本《為發展五十五萬紅軍而鬥爭》的油印小冊子,欲去投考紅軍大學。後因紅軍已離開蘇區長征,未果。參加《時代文化》讀者會,與梁湘、潘先濂等組成“三人小組”,由勷勤大學學生林振華負責聯係。

秋考入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就讀。期間,在同學中散發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的傳單,發動40多名學生參加讀書會,並以學生會為陣地,創辦壁報,譴責蔣介石當局的“不抵抗主義”等。

1935年

夏原中共上海臨時中央局發行科科長王均予,因機關受破壞轉移到廣州,在廣州建立中國青年同盟(以下簡稱為“中青”)。梁湘(同鄉兼同學)的宿舍是王均予的落腳點,因而與王均予熟絡,並由王介紹入盟,任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中青組織的負責人。發展盟員100多人。

冬和梁嘉、梁湘變賣各自的金飾資助王均予北上天津北方局請示廣東中共組織重建問題。

12月12日組織發動同學參加廣州學生抗日遊行示威,以響應北平“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

1936年

夏因從事革命活動遭政治迫害,被開除學籍。

夏轉學到肇慶師範就讀。受王均予指示,在肇慶發展中青盟員十多人,為肇慶中青組織的負責人。

7月王均予與中央北方局取得聯係後,恢複了黨籍,遵照北方局的指示,在廣州重建中共組織。

10月由王均予介紹轉為中共黨員。之後,在肇慶發展了王昌熹、關炳粦入黨,成立了廣東黨組織重建後高要地區第一個黨支部,任支部書記。是大革命失敗後高要中共黨組織的重建者。

12月組織散發有關“西安事變”消息傳單,宣傳抗日。在肇慶發展讀書會員20多名。

1937年

年初因從事革命活動,再次被肇慶師範學校開除學籍。

春在廣州石牌小學當教師以掩護工作。期間,與梁嘉在一個黨支部,支部隸屬廣州市委,梁嘉為書記。與梁嘉等發動和組織中大學生數十名到廣州市郊開展夜學教育,在群眾中宣傳抗日,培養積極分子。

7月初因身份暴露,被廣州當局通緝,改名梁浪舟,由組織安排到中山大布小學任教務主任,以教師身份掩護工作。

8月中共中山縣五區區工委成立,任區工委書記。

1938年

春發起組織以教師職業為掩護的穀鎮區文化界救亡工作團,到山區及沿海地區宣傳抗日。

8月任中共中山縣委組織部長。

11月中旬參加中共中山縣委在石岐太原第召開的第一次武裝工作會議,參與研究武裝鬥爭計劃。

12月9日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中山縣隊(以下簡稱為縣“抗先”),在西椏縣立七小舉行成立大會。縣“抗先”由梁奇達具體領導。

冬中共中山縣委在西椏縣立七小舉辦第一期遊擊幹部訓練班,負責講授政治課。

年底負責籌辦中共中山縣委舉辦的第一期黨員訓練班並兼任教員,講授黨的基本知識、黨的紀律等課程。

1939年

年初負責籌辦中共中山縣委在崖口、貝頭裏舉辦的第二、第三期黨員訓練班。

年初曾到中共中山縣一區區委在長洲舉辦的抗日遊擊幹部訓練班講課。

春協助籌備中共中山縣委,以縣“抗先”及中山縣戰時婦女協會(以下簡稱縣“婦協”)等合法群眾組織名義舉辦青年、婦女幹部培訓班,培訓內容包括軍事、政治、群眾工作、戰地救護等。

3月接手聯係派駐在國民黨第四戰區第六遊擊區司令部政訓室(駐中山)的中共支部。

4月9—12日參加中共中山縣委在江尾頭村舉行的第二次武裝工作會議。這次會議決定建立由縣委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派共產黨員打入地方團隊掌握抗日武裝及由黨控製的鄉村自衛武裝等3種武裝形式,開展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

夏參與組織中共中山縣委在西椏舉辦的兩期遊擊幹部訓練班。

7月24—30日在日軍出動鐵拖、汽艇以及飛機、大炮作掩護,在橫門沿岸登陸,企圖入侵中山時,參與組織發動“抗先”隊員、“婦協”會員組成宣傳隊、救護隊、慰問隊、擔架隊、運輸隊等,配合中山縣守備總隊抵抗侵略者。中山軍民合力奮戰7天7夜,擊退了侵略者。橫門保衛戰取得勝利。

8月任中共中山縣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

9月7日—10月4日參與組織發動“抗先”隊員和“婦協”會員,支援中山縣守備隊抵抗再次進犯中山橫門之日軍。橫門保衛戰再次告捷。

9月下旬因中共中山縣委書記孫康被國民黨當局通緝調東南特委工作,接任中山縣委書記。

10月5—7日日軍攻入中山縣城石岐。為反擊敵人,帶領張溪、員峰百餘民兵轉移五桂山馬溪村,與鄭少康帶領的五區民兵彙合,準備抗擊敵人。

至是年10月中共中山縣委轄7個區(工)委和3個直屬支部,共500多名黨員。成為全省黨員最多的一個縣。

11月協助東南特委書記梁廣、中區特委書記羅範群辦理中山縣委從東南特委移交給中區特委的交接手續。

1940年

1月因中共中山縣委調整領導班子,任副書記兼組織部長。

3月7日中山全境淪陷。

3月下旬隨中共中山縣委機關轉移至貝頭裏村,領導各級黨組織轉入隱蔽鬥爭。

1939年12月—1940年4月在中共省委向中央呈報的五份報告中,不符合事實地提到1938年至1939年間,在孫康任書記期間,中山縣委領導機關犯有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中共廣東省委已於1985年10月15日予以糾正),使中山縣委工作受到一定幹擾。梁奇達因此案受牽連,由縣委書記降任副書記,盡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仍堅持為黨工作。

5月下旬組建由中共中山縣委直接領導的獨立自主的主力遊擊小隊。

6月任中共中山本部縣委書記兼組織部長。

6月在貝頭裏主持縣委敵後工作會議。會後崖口、長洲兩個鄉警隊轉移九區,編入縣委直接領導獨立自主抗日武裝。

6月底指示大布支部和上柵支部襲擾駐雍陌和大金頂的敵軍。

9月調中共南(海)番(禺)中(山)順(德)中心縣委(以下簡稱“中心縣委”)工作。

冬任番禺縣工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

是年在番禺大山小學以教師身份掩護工作。期間,在險惡的環境中,布置黨員深入農村發動群眾,組織隱蔽的民眾抗日武裝隊伍,發展黨組織,加強統戰工作。其時還與董世揚、張玲霜等以“教育出版社”名義,編印語文和政治課本在禺南各學校發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941年

8月受中心縣委委派,與謝立全到中山縣對建立五桂山抗日根據地的可能性進行為期1個月的調查研究。

9月初謝立全率領駐西海的遊擊小分隊在一個晚上襲擊番禺裏仁洞漢奸李少棠部,繳獲了槍支、財物一批。次日清晨,小分隊突然被從廣州趕來增援的300多日軍包圍。雙方在裏仁洞村口的九崗、婆崗墩展開激戰。下午,梁奇達率民眾武裝100多人從冼墩趕至裏仁洞增援。日軍腹背受敵,遂撤退。

9月上旬中山縣委召開會議,聽取了謝立全的彙報,認為可以開辟五桂山抗日根據地。會議提出了在珠江敵後“經營番禺”、“發展中山”的方針。

冬任中共番禺縣特派員。

是年轉到番禺冼墩小學任教,幫助當地建立抗日武裝,並到鍾村、謝村一帶開展工作。

1942年

年初負責番禺地方黨的工作。

1月與謝立全到中山縣九區牛角沙召開幹部會議,傳達中山縣委關於開辟五桂山抗日根據地的指示。會議決定把駐中山九區的中山人民抗日武裝逐步轉移到五桂山區活動。

是年奉命以廣遊二支隊指揮部政治特派員的身份,到中山協助謝立全做中山人民抗日遊擊大隊政治工作。

1943年

2月任南番中順遊擊區指揮部黨總支副書記,負責中山地區敵後抗日遊擊武裝部隊黨的工作。

5月參加夜襲三鄉偽聯防大隊戰鬥。是役,活抓偽大隊隊長鄭東鎮,斃傷及俘敵100多人,繳獲槍支武器一批。

5月兼負責聯係中山八區抗日遊擊大隊和在趙其休部隊做統戰工作的黃虹。

6月參與指揮粉碎日偽對五桂山抗日根據地的“六陸圍攻”。

7、8月到鬥門陳中堅部隊檢查工作。

是年根據南番中順遊擊區指揮部指揮林鏘雲指示,采取緊急措施安排患夜盲症的遊擊戰士治療。

1944年

1月18日協助謝斌指揮夜襲李塱雞派駐翠微的中山五、八區護沙總隊盧漢榮部。是役7分鍾解決戰鬥,俘敵120人,繳獲戰利品一批。

7月5日在日軍對中山五桂山抗日根據地中心發起報複性的“四路圍攻”時,率領指揮部機關的非戰鬥人員和婦女學習班的學員從石門撤向五區,在大布、馬溪的民兵協助下,安全轉移到目的地——丫髻山。

10月1日出任中區縱隊第一支隊政委。

1945年

1月15日出任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第一支隊政委。

年初主持製定五桂山區的婦女工作同誌會章程,提出婦女的義務,保障合法權益,從政治思想上鼓勵婦女積極參加抗日。

春日偽軍向駐中山白石村的珠江縱隊據點進攻。珠江縱隊參謀長周伯明等沉著應戰,堅守陣地至下午,梁奇達帶領民兵趕來增援,裏外夾攻,擊退來犯之敵。

春隨珠江縱隊司令員林鏘雲到駐中山縣九區的珠江縱隊第一支隊梁伯雄大隊,部署、研究抗擊國民黨挺三部隊進攻梁伯雄大隊的對策,並做戰士的政治思想工作。

5月參與領導珠江縱隊第一支隊抗擊日、偽、頑軍向五桂山發起的大規模、長時間的“五·九”大掃蕩。

5月中旬到申堂村與周伯明、歐初彙合,三人商定為保存實力,將部隊暫時轉移到東江作短期休整。

5月21日與周伯明、歐初率珠江縱隊第一支隊的民權隊、交通站、爆破排以及珠江縱隊司令部全體機關工作人員200多人為第一批休整隊伍,從中山崖口附近灘頭出發,分乘7艘帆船戰略轉移東江,在寶安縣黃田休整、學習。

7月與周伯明率領珠江縱隊第一支隊民族隊、民權隊100餘兵力,配合東寶大隊進攻寶安縣沙井陳培偽軍,激戰竟日,攻克陳部,繳獲大批糧食、生豬。遂開倉賑濟群眾。

8月配合東江縱隊進駐寶安縣南頭。期間,還負責處理將駐澳門的日本特務頭子黃公傑引渡回澳門案件。

10月下旬珠江縱隊第一支隊劃歸東江縱隊。任中共江北地委常委兼東江縱隊江北指揮部政治部副主任。與周伯明、陳達明、饒璜湘、羅章友等率領江北指揮部所屬部隊分散在羅浮山東北、博羅、龍門、增城、河源、從化、佛崗等地堅持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