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附錄:四十載譜曲心得(1 / 1)

音樂獨特的效果和使命

音樂既是人類文化藝術的一種形式,也是人們思想感情的一種高雅表述,所以,音樂不僅有豐富的內涵,還有其獨特的效果`和使命。當然,正因為有獨特的效果和使命,若不追求內容的思想感情和高雅表述,其結果也會有適得其反的現象,如20世紀西方的“黑色星期天”音樂,就曾經使很多聽過的人自殺。所以,從事音樂的人須知:人應重德,樂當載道!隻有這樣,所創作和表達的音樂,才不僅豐富美妙,還具有獨特的效果和使命。

音樂不僅有人聲歌唱,也有樂器演奏。人聲不僅有歡樂愉快的情感和心語,也有困難挫折的沉吟和哀歎;歌唱不僅有獨唱、重唱、對口唱、小組唱和大合唱;還有吟唱、清唱、表演唱。樂器不僅有民族的、西洋的、古老的、現代的;演奏還有貴重的、廉價的、不要錢的(如福州動聽的葉琴,就是由樂手用樹葉吹奏成的)。

聆聽不同時期的音樂,可以通過領會、解讀時代狀況、思想情操以及文化蘊含。如《遊擊隊之歌》反映的就是戰爭;《十送紅軍》顯現革命之可歌可泣;《義勇軍進行曲》預示著新中國的興盛;《社員都是向陽花》演繹著公社化的年代;“妹妹你坐船頭,哥哥我岸上走”是改革時期的聲音;“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是時代的需要但卻難得;“常回家看看”甚受歡迎但卻折射出離家遠走的思親現象。可見,音樂隻是動聽感人是不夠的,還要能引人向上才是上乘的。

有一句成語叫“餘音繞梁”,故事出自《列子·湯問》,說的是,古代有個叫韓娥的女子,有一次,她到齊國去的路上,遇到了斷糧的尷尬,在齊國臨淄城西南門的時候,因沒東西吃,她就用歌聲來換取食物。唱完歌她就走了,可是,歌聲的餘音還縈繞著雍門的大梁回響,三日不絕,住在附近的人,還以為她沒有走呢!可見,她美妙而婉轉的歌聲深深打動了聽眾的心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人們就用“餘音繞梁”來形容美妙的歌聲和音樂的魅力。可見音樂的力量是令人無法想象的,就連孔子也有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傳說。是啊,能使人豎耳傾聽的好歌,的確會讓人產生美不勝收的感覺。

其實單獨的樂音,並不存在好聽與難聽,專業的樂理知識告訴我們,每一個樂音都是振動,中國有古老的五度相生法論述,西方有科學的十二平均律理論,所以,曲調雖有千差萬別,若從頻率來看,卻都是一種振動而已。但是,樂曲是由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化成的,其不同的樂音、樂句和樂章,不僅有優劣之分,更有天壤之別,因為作曲家所譜寫的曲調,是根據歌詞的思想內容,和自己對人情世故、自然景物的領會和反映,所以曲調的編織都是情感的。

有時候,美妙歌聲雖然能讓人豎耳傾聽,但卻比不上能使人心曠神怡、感人至深的動情作品,可見,音樂的思想內容和道德情操更為重要。

有話道:下裏巴人和者眾,陽春白雪和者寡。在現實生活中,流行的作品不一定都是上乘的,而上乘的作品不一定都能流傳。如《籬笆牆的影子》就是一首動聽的歌,但其思想並不夠好,所以還算不上是上乘作品。其實,我國上乘的作品有很多,如《我的祖國》《南泥灣》《草原之夜》《喀拉瑪依之歌》《珊瑚頌》《誰不說咱家鄉好》《洪湖水浪打浪》《紅梅讚》《含著熱淚繡紅旗》《長征組歌》等等,數不勝數。

所謂動聽的歌聲,雖能使人豎耳傾聽,但歌聲沒了,聽者的感覺也就沒了,而動情的歌聲不僅能使人情生意動,甚至能使人如癡如醉,魂牽夢繞。據說“餘音繞梁”的那位女子,因遭到旅店主人的侮辱,傷心透了,於是“曼聲哀哭”而去,聲音是那麼的悲涼,凡是聽到她歌聲的人,都跟著沉浸在哀怨裏。一時間,“老幼悲愁,垂淚相對,三日不食”,後來,旅店主人隻好又把她請回來唱一首歡樂愉快的歌曲,於是,眾人聞之“喜躍抃舞,弗能自禁”,氣氛頓時歡悅起來,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嗚呼,其歌聲之動人,乃至於此。怪不得發達國家常會在奶場裏播放音樂以便擠奶、常在田間裏播放音樂以求增產。

聽,白居易描述的琵琶音樂:“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沁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直弄得“滿座皆掩泣”,多麼感人啊!

哦,“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正是因為這感人的音樂效果,才激發了白居易的詩興,一氣完成了這篇千古絕唱的《琵琶行》。

啊,如果經常傾聽好音樂,不僅能夠舒心解鬱,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而且還能益智開竅,提升修養。

2013.1.15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