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
這是一本散文集。
此話不準確,應該說編入這套文選的幾本書都在散文這個範疇。準確地說,這是一本以記人記事為主的散文集。
編這套書有個巧合。本來今年是我虛數60歲,僅想以此書留作紀念,可編起來才發現還有可紀念的,那就是我起步寫作也30年了。對這個30年是絕對不應忽略的。如果說若幹年後這個社會還能有我一點痕跡的話,就該是筆下的這些文字了。所以,編這套書更有了必要。
不過,編完了一看收入《筆墨人寰》的文章卻隻是近20年寫下的,前10年的幾乎看不到。由此可以看出,我的寫作是從一個極低點起步的。我所以用寫作而不用創作就是這個意思。初期的作品隻是文學的摹寫,或者新聞的續寫,根本沒有創新的能力。從寫作到創作我足足用了10年的時間,而達到這個質變,除了我苦苦的求索外,魯迅文學院給了我一次再造的契機。如果不是在那兒開闊眼界,潛心感悟,摸索的時間可能還要更長。
盡管收入的文章都是近20年的,也不能說作品就有多麼成熟。原因在於,我一直想保持青澀的風貌。我以為作品的成熟和果實的成熟不乏同理,成熟了不是糜爛,就是墜落,惟有青澀才能永葆生機。因之,近年來我不斷謀求散文的多樣性,簡單地說就是貼近要表現的客體對象的形和神。這等於說,寫質樸的物事,用質樸的語言;寫絢麗的物事,用絢麗的語言。這個願望,說起來容易,行起來很難。難就難在,一個作家的成熟,往往是語言的成熟,成熟即風格,形成風格後基本就固定不變了。所以,大凡閱讀名家的作品,不看名字也知道出自誰的手筆。我這樣要求自己未免苛刻,然而,如不這樣就是躋身文壇也沒價值。於是,下定決心這麼做了。
當然,想歸想,做歸做,效果如何還要看作品。我的作品如何?我不能說好,隻能說盡量往好的寫了,力求實現自己的追求。不過,這追求確實不是階段性的目標,足夠我探究一輩子了。尤其對我這個進入門徑就用了10年的愚魯之人,這簡直有些膽大妄為。而且,我還要這妄為有所成效,那就更有些不自量力。惟其不易,又要化難為易,因而衷心懇請讀者諸君不吝賜教,我將不勝感激,不勝感激!
2009年6月11日
總集
去年該出的文集拖到了今年,也好60虛歲變為60周歲了,花甲更為名副其實了。其中有著外在原因,主要還是自己忙不過來,通讀一遍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校對就更慢了。如今即將付梓了,我要由衷地感謝關心我寫作的領導劉合心、陳懷生、李小平先生,感謝為該書出版費心張羅的寧誌榮先生,感謝耐心細致進行排版修改的郭剛勤先生、冀紅梅、宜月茹女士,感謝設計裝幀、美化該書的青年畫家霍國剛先生,更感謝由台灣僑居加拿大的著名詩人瘂弦先生抱病作序,點石成金。
今年又是我的父親、母親八十壽辰,這套文集的出版更有了新的意義,不僅是我花甲人生的紀念,也是獻給父母二老的一份壽禮。相信如今仍把兒子當成小寶寶的父母,自然會對我的書籍出版倍為欣喜。那就讓不才的兒子分享父母二老的欣喜吧!
2010年7月3日塵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