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奧布攻防戰(下)(3 / 3)

可是,才一轉眼,敵機的動作突然遲鈍起來。攻擊停了,甚至還失速下落了一會兒。

敵機太難以預測,基拉和阿斯蘭隻好擺好架勢以防萬一,卻見搶奪變形為MA,用鉤爪抓住那架不具飛行能力的災厄,三機竟然一齊向母艦飛去。

========================================================

關於可動式骨架,在UC係,可動式骨架唯一的用處就是變形。然而,SEED裏聖盾還有搶奪雖然可以變形,但是,從我自己去買的模型上來看,這兩台機體的骨架其實和其他的機體沒有兩樣,所以它們的變形並不是骨架帶來的,也就是說它們隻是形似意不似,他們並沒有得到TMS的真傳。。。

=======================================

注1:這就是A.M.B.A.C.機動。

AMBAC是ActiveMassBalanceAuteurControl縮寫。事實上也就是動態質量自動平衡控製,是能夠使包括MS(MA也可以)在內的許多機械在不需使用推進器的情況下,通過機械四肢精確的動作控製來完成宇宙中(從某種方麵來講,隻要高度夠,地球上也可以)的姿勢製禦。其核心在於對平衡的控製。AMBAC這一技術所要解決的就是實現姿態的製禦,換句話說,停止由於慣性帶來的麻煩。AMBAC以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為基礎,通過反作用力造成的慣性影響方向上的改變來起作用。再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讓一個人處在摩擦力可以被忽視的無重力環境下,即宇宙中,並讓他把自己的左手放在胸前,並用裏朝外揮動,那麼這一手臂動作所造成的慣性能夠使這個人的整個身體做逆時針的旋轉。如果這個人重複同樣的動作,但是是由右手來完成的話,那麼這個動作所照成的慣性能夠將上一個動作的效果取消,使他停下來。

AMBAC係統就是通過這些反向動作來解除作用力帶來的慣性影響,我們把這種動作叫做AMBAC機動。顯然人類自身是很難做到“精確”的反向作用力,而AMBAC機動的關鍵正在於“精確”的解決。機師按照普通的方式控製機體,係統就能通過計算來確定AMBAC機動的角度、力度、速度,並自動作出反應。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這種慣性解除動作,完全靠機動戰士的肢體來完成,而不需要借助推進器。對機體的大部分部位來說,AMBAC機動是十分輕微和細小的,甚至肉眼不可見。

注2:ACE空戰英雄的頭銜名稱。王牌飛行員又稱擊墜王牌、王牌機師或ACE,有時亦簡稱王牌。這個稱號最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般是指擊落敵機超過五架的飛行員。

ACE一詞原出自於法語,意指“傑出之人”。而在戰鬥機出現之後,卻變成了“擁有擊落五架敵機戰果的人”。而擊落五架敵機的條件,也就是最初被人稱為擊墜王的條件而已,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是後來在戰鬥機駕駛員之間,隻要擊落五架飛機就可被稱為ACE的說法,卻這麼的傳了下來。

MS出現後,就變成了擊墜5架MS是MSACE,如果是5艘戰艦就是戰艦ACE,當然,隻要對方沒有穆大叔這種人,ZAFT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擊墜5架以上的MA,所以MAACE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