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李曉華,用賣冷飲賺的錢為資本,從北京電視機廠買了台組裝的錄相機和大屏幕投影機,與秦皇島一家文化館合作,放起了錄相。據說,當時在河北省僅此一家。在改革開放之初,港台武打片、言情片紛紛湧進內地。當時文化生活還十分單調貧乏的人們,禁不住這巨大的誘惑,擠破腦袋也要進去看一看。結果,李曉華的錄相館門庭若市,一元錢一張的門票,有時被炒到10元……
如此漂亮的幾手下來,80年代中期,李曉華已經成為北京城中赫赫有名的大款。
1991年10月,上海浦東開發區的相當一部分土地還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精明的上海人正在很有耐心地等待著政策的不斷出台。
在比田間機耕路強不了多少的楊高路上,兩個操著上海人聽不懂的溫州方言的中年漢子,像勘探隊員一樣正在從最南端的楊高路到最北端的高橋張張望望寫寫畫畫,用了整整5天。
隨後,他們悄悄登上海輪回到溫州。
緊接著,一次大規模的集資行為在溫州龍港農民中間開始了——“根據我們在上海浦東得到的信息和現場調查,浦東開發缺少一條貫通南北的幹道,楊高路的拓寬改造是勢所必然的,因此,將來的楊高路必將繁華無疑,我們要搶在改造前租下一批店麵房屋……”說這番話的,就是前往浦東刺探商情的陳氏兩兄弟中的老二。在此以前,他曾有過在深圳深南東路搶先一步租下店麵發大財的輝煌。
翌晨,陳氏兩兄弟提著一個髒兮兮的蛇皮袋——裏麵裝有65萬人民幣巨款——匆匆坐上了開往上海的長途汽車。當然,他們沒忘記帶上一本不知什麼名稱的集體企業營業執照副本。因為溫州人都知道,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大上海,誰都害怕與個體、私營經濟打交道。
塵土飛揚的楊高路上,提著蛇皮袋的陳氏兩兄弟叩開了一個又一個單位的大門。令上海人詫異的是,他們所看中的都不是沿馬路的門麵,在浦東嚴橋鄉,陳氏兄弟看中的竟是離楊高路有30米之遙的一間倉庫。
自然,有上海人竊笑這兩個人不開竅。可是,陳氏兄弟心裏清楚得很,你們上海人才不開竅呢!根據他們掌握的信息,楊高路要麼不改造,一改造必是6車道、8車道無疑。到那個時候,再看誰笑誰?
到1991年11月底,陳氏兄弟的65萬元投資全部落實了。盡管他們的上海合作夥伴有村辦企業、市屬企業、部隊大院之分,但是,聯營協議的主要內容是一致的:
上海方以地皮為投入,溫州方出資改造成活動房式店麵,由溫州方經營管理,收入二八分成,5年不變。
1992年春天,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南行視察浦東,出現在楊高路上,這時上海人才看出了點眉目。不久,耗資8億多元的楊高路改造被列為上海市頭號重點工程,而楊高路改造竣工之日,也就是陳氏兄弟的店鋪開張之時。這時在上海人眼中,溫州人的精明便明明白白地顯示出來了。如夢方醒的上海人不能不心悅誠服:怪不得都說溫州人隔水能看見湖底有魚,對商機的敏銳竟如此神奇,如此了得!他們從前所選的偏僻地塊,此時無不處於楊高路改造後的黃金地段,而且在楊高路擴寬後,不偏不倚恰好位於當街處,既不落後,也不搶前。服了,真是服了!上海人衝溫州人直豎大拇指,絲毫不責怪這對兄弟“搶”了自己的錢。人家能掐會算,有先見之明,你不服不行。
對陳氏兄弟而言,楊高路兩邊的店鋪的租金直線攀升,所改造的109間活動店麵,以平均8000元一年的租金租出98間,還有11間年租金不斷上漲,超過萬元,甚至直逼2萬元。溫州人將活動店麵轉租出去,當年就將改造店鋪所投的資金全部收回,還賺回了40餘萬。根據合同條款,以後四年中他們將至少淨賺300萬元。
溫州人這一手實在令上海人驚歎。在商品經濟時代,能先人一步,獲得的實惠便可以先人百步、千步。由此可見,對形勢的發展有一定的預見性,在商業活動中才能占盡先機,而跟著潮流走的人雖然不會錯,所擔的風險也小得多,但所得的回報也不會很豐厚。相比之下,追著潮流走的人則更不行了——比如說,別人都在炒一種正當紅的股票,而你卻偏偏去買風頭已過的股票,弄不好反倒賠進去。實踐證明,做生意就應該如下棋一樣,要比別人看得更遠、更準,才會成為商戰中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