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萬象(外國卷)
愚人節的起源
每年4月1日,是西方民間傳統節日——愚人節。愚人節起源於法國。1564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宣布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裏高利曆(即目前通用的陽曆),以1月1日為一年之始,改變了過去以4月1日為一年開端的傳統。但一些不習慣新曆法與新的生活方式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並依然按照舊曆固執地在4月1日這一天送禮品,慶祝新年。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的做法大加嘲弄。聰明滑稽的人就在4月1日這一天給他們送假禮品,邀請他們參加假慶祝會.並把一些上當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為”四月傻瓜”或”上鉤的魚”。 從此4月1日便成為人們互相愚弄以求快樂的節日,並演變成為流行的風俗。18世紀初,愚人節習俗傳到英國,接著又被英國的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
日本女人的名字為何都有一“子”字
“子”一開始並不是和女子的名字聯係在一起的,最早恰在男性中使用。日本奈良時代以前,男性中用”子”的人還不少,一般兼作官稱。在中世紀的日本,婦女地位極低,有姓名者寥寥無幾,即或有取”子”為名的也隻是限於地位很高的婦女。明治維新之後,政府鼓勵貴族女性用”子”作名字的尾語,到大正年間,天皇遴選九條節子為皇後,自此開端,”子”才成為日本女性名字的常用字,一直流行下來。
日本女人名字末尾常見”子”這個字。據說,這個”子”是古時宮廷貴族社會喜好為女子取的名字。明治維新以後,一般庶民才開始流行開來;昭和時代以後,過半數的女子都是某某”子”。
為什麼會衍生這種風俗?因為平安時代(794-1192)盛行陰陽五行,謂女性是”陰”,”陰”又是”穴”,是四次元的冥府,創造萬物的根源世界。而這個”陰”的方位是”子”,以時間觀念來講,”子”是一天的結束,也是一天的開始。所有嶄新的事物,都是從這個四次元世界創造出的,而”子”的中心存在,正是女子。
吉卜賽人的故鄉在哪裏
吉卜賽人也叫茨岡人,是以過遊蕩生活為特點的一個民族。據最新考證,吉卜賽人的語言源於印度的語言,吉卜賽人的發源地在印度。吉卜賽人約於公元1000年離開印度,經阿富汗、波斯、亞美尼亞、土耳其等地,到達歐洲。16世紀時已遍布包括蘇格蘭、瑞典等地在內的歐洲各地。另有吉卜賽人經敘利亞到達北非,再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到達西班牙。同時印度北部至今仍有和吉卜賽人相似的民族居住。
有學者稱,吉卜賽人的祖先是低種姓的印度教徒,應征入雇傭兵軍隊後,被派往西麵以抵製伊斯蘭教國家的擴張。另有學者稱,穆斯林征服印度北部後,當地俘虜淪為奴隸並發展出自身獨特的文化,成為吉卜賽人的前身。但吉卜賽人到達中東後,為何不折返印度,反而繼續前進,進入歐洲,則是一個不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