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製度大觀——了解曆史的基點 (1)(1 / 3)

政治製度(中國卷)

什麼是宗法製?

宗法製是與分封製相補充的政治製度,它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緣親疏關係劃定貴族的等級地位,從而防止貴族間對於權位和財產的爭奪,穩固貴族階級的內部秩序。宗法製度下, 嫡長子,即正妻所生長子,稱為宗主,為族人共尊,是為大宗。眾庶子即為小宗。爵位、封土均由嫡長子繼承,餘子另行分封。

分封製從政治結構方麵建立了貴族間的等級秩序,宗法製則以血緣親疏關係鞏固了這個等級秩序。以後曆史中,分封製雖然被郡縣製取代,但宗法製卻在中國長盛不衰,到封建社會末期,逐漸走向極端與反動,成為家長製與親貴尊卑的代名詞。

中國的縣製源於何時?

中國的縣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廣泛應用於戰國時期,至秦始皇時作為定製全麵推行。春秋初期,秦、晉、楚等國已開始在邊地設縣,後逐漸在內地推行。其長官可以世襲,不盡同與後來的縣。春秋中期以後,設縣的國家增多,有的在內地也設置了縣,縣開始成為地方行政組織。春秋末期,有的國家又在邊遠地區設置了郡。這時的郡,雖然麵積比縣大,但是由於偏僻荒涼,地廣人稀,行政建製卻比縣低。戰國時,郡所轄的地區逐漸繁榮,人口增多,於是在郡的下麵分設了縣,逐漸形成了郡統轄縣的兩級地方行政組織。至此,郡縣製開始形成。秦統一六國後,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轄若幹縣,縣分大小,萬戶以上的縣長官稱縣令,不滿萬戶的縣長官稱縣長。郡縣製由於直屬中央,不受諸侯王控製,因而避免了春秋以來諸侯紛爭的局麵,有效抑製了地方割據,為以後曆代沿用。

中國的省製源於何時?

元朝統一中國後,疆域遼闊,為有效對國家實施治理,實行行省製度。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設中書省,統轄大都附近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等地,其餘各地除西藏歸宣政院統轄外,均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作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行省掌管境內的錢糧、兵甲、屯種、漕運及其他軍國重事,統領路、府、州、縣。全國共設10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浙江、江西、湖廣。中國疆域輪廓大致形成。元代行省製度的確立,是中國行政製度的一大變革。

明滅元後,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稱行省,一般簡稱省。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的名稱,一直沿用到現代。

爵位“公侯伯子男”的來曆

爵位,又稱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貴族的封號,用以表示身份等級與權利的高低。爵位原起源於中國。堯舜時已有爵位。夏朝正式定置五等爵,即公、侯、伯、子、男。商朝沿用,但無子、男二等。周代在分封製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均有封地,在封地內又享有較大的統治權,且爵位世襲。

戰國時期,封爵隻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且不能世襲。秦朝爵位已專門用以賞功。且絕大多數沒有封邑。後此五等爵位名號雖多有變化,但為曆代沿用,且從三國開始,爵位已多為虛封,無實質意義。

什麼是三省六部製度?

三省六部製是中國封建社會曆代沿襲的中央官製。始形成於東漢,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時進一步完善。唐時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門下省掌封駁審議,中書、門下通過的詔敕,經皇帝裁定交尚書省執行,尚書省下六部分理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