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毛利篇(6)(1 / 3)

當然,毛利人要這樣做將麵臨很多的調整,也有不少的困難。在人地生疏的環境中,他們對工作缺乏自信。新西蘭工業發展的結果,不但使毛利人走出農村,而且使以往經營農場的帕凱哈人也紛紛遷移到城市去。

從事基本生產,如農場、林業和礦產的毛利人數,從1936~1956年基本保持不變。但是這個數字開始時占總人數的一半,後來,這個數字隻占總人口的1/3。

很明顯,人口增長打破了毛利人頭腦中以土地為惟一謀生手段的觀念。五六十年代,新西蘭北島的公路幹線已建立,修橋築路已不是新鮮事,毛利人用推土機工作成了家常便飯。他們開著汽車、卡車和火車,顯得很神氣。到1956年,1/10的毛利人的職業與交通運輸有關。

那些到城市尋找工作的大部分是年輕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這對於毛利部落的酋長們來說不能不是一種挑戰。但是有清醒頭腦的毛利領導人決定在城市建立部落組織。當然這樣的急劇變化要被接受需要很長時間。

擾亂了的家庭生活、人口的膨脹以及就業的無保障,往往是誘發犯罪的主要因素。一些年輕的毛利人離開了熟悉的環境,來到城市後又發現自己很孤獨,如果再找不到工作,他們很容易墮落為罪犯。盡管政府對毛利人的關注比帕凱哈人多得多,但還是有5%的毛利人犯罪率。

其次,一個高智商的毛利人,經常發現自己和帕凱哈人.的生活模式格格不入。他不能流利地講英語就不能得到很理想的工作,他隻能做一些熟練工種。對一個頭腦靈活的年輕人來說,這隻能使他的腦力呆滯,隨之而來的是沮喪。

任何社會的犯罪都是很複雜的現象,這牽涉到物質的和心理的種種因素。過去,毛利人在自己的領導人指引下,能麵對和克服心理上的困惑,但現在,他們對生活的壓力不能應付自如。

以往毛利人的集體生活和好客的風俗使他們沒有個人的積蓄。從他們第一次看到錢的時候開始,他們隻是把錢當作是用它可以購買他們需要的物品的時候才有價值的東西。對親戚朋友大方被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他們不喜歡古板的帕凱哈人那種高傲又多疑的脾性,帕凱哈人總是想發財。很多毛利人不能理解貨幣的全部意義,在眼花繚亂的分期付款的購物方式中,他們總是弄得狼狽不堪。沒有錢,自然要住破舊和擁擠的房子。毛利人發現,他們住得起的地段都是人口稠密的地區,雖然不一定夠得上貧民窟的標準,但一般總是缺少現代的設施。在這樣的環境裏,衛生狀況不可能很好。肮髒容易引起疾病,所以,毛利人和帕凱哈人平等交往的機會幾乎沒有。

很多毛利家庭能從這樣的環境中站起來,他們最後搬到了郊區或市區條件良好的住房中去。但也有很多毛利人不善經營,從而引起惡性循環。

到1960年,越來越明顯的一個事實是,新西蘭發展給毛利人帶來的問題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是不能解決的。當年,代理毛利事務的秘書J.K.HUNN向國會遞呈了一個毛利人狀況的調查報告,並提出了有遠見的改進措施。國會立即作出了反應,社區中的帕凱哈人也自願幫助毛利人。毛利人的福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教育和團結

HUNN的報告中有一條很特別,那就是需要毛利人的緊密合作——加強教育。

30年代,在毛利學校中推行了教育上的改革,毛利文化成為課程的一部分,學校與社會生活更緊密地聯係了起來。1930年,半數的毛利孩子在他們自己的毛利學校學習,1958年,毛利學生減少到隻占1/3。這是毛利人遷移的自然結果。但更重要的是,大部分毛利學生在同一所國立學校裏和帕凱哈學生受到同樣的教育。盡管政府為毛利學生提供助學金,由於他們大多住在離學校很遠的地方,所以隻有1/3的毛利學生能接受中等教育。

1941年,政府在邊遠的毛利地區開辦了高級中學,這使毛利學生獲得了接受中等教育的良好機會。1958年,政府規定最低終止學習的年齡為15歲,大多數毛利學生至少上過1年高中。

1930年,隻有極少數的毛利孩子能上大學。1958年,毛利大學生共有89名,其中14人在農學院學習。很明顯,在一代人的時間裏,新西蘭取得了顯著進步。中等教育更是有了巨大進展。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毛利學生在高中高年級時退學的現象比較嚴重。其中最主要的是,同一年級中的毛利學生年齡往往比帕凱哈學生大1歲,所以他們在學校少學了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