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章 爭功(2 / 3)

記得秦漢初的時候,“太尉”又稱“大司馬”,相當於“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意思,而“大將軍”的準確解釋則是“上將軍”,因此,“大司馬”是位於大將軍之上的,即太尉職權要比大將軍更重。

但到了漢末,太尉就逐漸淪為虛職,一般由文官執領,職權僅限於書麵嘉獎或處罰某位將領,不再具有實權。(到曹魏的時候,大司馬與太尉並存,不過,是作為大將軍的輔稱,隻有戰功赫赫者才能受封,即,大司馬大將軍。這個現象與西漢時相似。)

但是再怎麼沒有實權,擺在台麵上的嘉獎文書,一般還是通過太尉下達的,何進大將軍這種越俎代庖的做法,說實話不怎麼合適,容易被人所詬病。

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份嘉獎竟然不是交給美陽軍的主帥張溫,而是交給此前非但毫無戰功反而犯下大罪的蕩寇將軍周慎,這不由地讓人遐想連篇。

“……著皇甫嵩官複原職,仍拜左將軍……代陛下守美陽,務保皇陵無恙。”

在整個帳內眾人鴉雀無聲的注視下,蕩寇將軍周慎念完了何進大將軍的嘉獎文書,總結內容無非就是叫眾人再接再厲,另外回複皇甫嵩左將軍的職位而已。

然而關鍵點,卻在於這份嘉獎令是交到周慎手上的,這其中的暗示意味,哪怕是傻子都看得出來。更不可思議的是,大將軍何進竟要皇甫嵩守美陽、皇陵,說什麼此事事關重大,誰不曉得韓遂已逃回金城郡?美陽、皇陵能有什麼差池?

董卓默然地望了一眼皇甫嵩,即便他素來不服皇甫嵩,這會兒也不禁為後者感到幾分不值。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因為皇甫嵩前一陣子太過於耀眼了,將韓遂那等梟雄玩弄於鼓掌之上,如此一來,何進大將軍就勢必要打壓他。畢竟何進大將軍的目的是控製整個軍方,如若皇甫嵩在軍方威信過盛,對他而言無疑會是一股阻力。

而皇甫嵩多半是也預料到了此事,因此他在董卓試探他的時候自嘲冷笑,說什麼日後的征戰將不會再有他出場的份。

果然被他料中。

“豈有此理!”在皇甫嵩身後,其侄子皇甫酈氣地雙目噴火,拳頭攥地緊緊的。

然而何進大將軍可不比蕩寇將軍周慎,別說是他,就算是他的叔叔皇甫嵩也難以抗衡,清楚這個道理的皇甫酈不得不奮力壓製心中的怒意。

“韓逆”叛亂還未平息,朝中那些大佬就開始著手爭功了,在董卓、張煌暗暗冷笑之餘,袁滂、孫堅這些對漢室社稷抱持著忠誠的忠義之士在背地裏那也是搖頭歎息不已。

誰都曉得,皇甫嵩的功勳實在是太耀眼了,先前的“黃禍”已讓他出盡風頭,成為家喻戶曉的朝中名將,若是這次的韓逆叛亂也被他一手包辦,相信他在軍方內外以及朝野上下的呼聲將會更高,如此,就算是何進大將軍也會感到困擾的。

於是乎,狡兔還未真正擒獲,隻是稍稍瘸了一腳,一副名為“皇甫嵩”的良弓就被迫不及待地深藏起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作為當事人,皇甫嵩對此的態度倒是十分的冷靜,看著他那淡定泰然的樣子,還真有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儒士氣質。

不過仔細想想,像皇甫嵩這種多次大起大落的男人,要是不具備這種看淡榮華的心境,恐怕早就因坎坷的仕途鬱鬱而亡了。

張煌多少了解一些,皇甫嵩在黃巾之亂後因彈劾張讓、趙忠的親眷欺壓百姓,被宦官誣陷被撤掉左將軍職;中平五年時西涼河首平漢王宋揚一黨的王國叛亂,皇甫嵩再拜左將軍討王國,但是隨後又被掌權的董卓罷免,甚至下獄險些喪命。幸虧兒子皇甫壽堅跟董卓交情深厚,這才免於一死,當上了議郎,不久後升任禦史大夫;初平三年董卓死後,李傕郭汜攻打長安先後,皇甫嵩又為車騎將軍,結果到了十二月的時候因為流星的關係又被罷免。

可以說,這種起起伏伏的官運幾乎是皇甫嵩仕途的主旋律。

如此也難怪董卓既敬重、忌憚皇甫嵩卻又看不起皇甫嵩,因為皇甫嵩始終活得很被動,這位兵略奇才的官途要麼是被拉出來救火,要麼就是在朝中被雪藏碌碌無為。這是一個毫無野心的英雄式人物,他在好幾次手握重兵的情況下都沒有選擇擁兵自重,而是默默地充當著大漢的基石,不像野心勃勃的董卓,在僅有三千涼州騎兵的情況下也要嚐試著窺探權柄。

雖然有種好似兔死狐悲般感覺,但是皇甫嵩被驅逐出局,這對於董卓而言卻是一個實打實的好消息。

除了皇甫嵩以外,這裏在座的有哪個比得過他?

他甚至可以開始想象,待會主動請纓追擊韓遂的他,勢必可以借助皇甫嵩所創造的有利條件,將韓遂殺地大敗,向朝廷已經何進大將軍奉上一次酣暢淋漓的大勝仗。

想到這裏,董卓有些按耐不住了,因而在張溫詢問眾人接下來的軍事行動時,他率先站起來請命,懇請獨自率領一支精銳追擊韓遂。

可沒想到的是,蕩寇將軍周慎竟然跳出來跟他爭這個先鋒將的職務。

他憑什麼?!

他周慎憑什麼?!

一個戰敗之將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