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引子(1 / 1)

外地遊客來到太原,均為鍾樓街、柳巷、橋頭街與海子邊的市井繁華和人文薈萃所傾倒。從太原市地圖上看,這幾條街正好形成了一個雞爪形印在水邊,指向東南方。這片水潭,就是聞名遐邇的文瀛湖。文瀛公園是依湖而建的風景優雅、文化積澱深厚的一處園林。1949年以前,太原人稱本地有“三大寶”,即海子邊、順風煙、丁果仙。順風煙是當時山西生產的名牌香煙,丁果仙是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海子邊是指文瀛湖周邊的文化休閑區。它地處繁華的市中心,位於迎澤大街東段、五一廣場西北麵,占地10.6萬平方米。其中,文瀛湖水麵積約4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清時期,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是太原曆史上遺留下來的唯一一處公共園林綠地。

從明代的海子堰到現在的文瀛公園,經過六個多世紀,經曆了明、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尤其是辛亥革命以來,這裏不僅是省城集會活動的場所,也是地下黨和學生運動的發祥地。曾命名為“文瀛公園”,1928年北伐戰爭後,更名為“中山公園”;1937年11月以後,日軍侵占期更名為“新民公園”;1945年日本投降後,更名為“民眾公園”;1950年,更名為“人民公園”;1982年3月8日,更名為“兒童公園”;2010年元月1日,又恢複曆史名稱“文瀛公園”。從文瀛公園眾多名稱的更替中,可以看出海子邊一帶的變遷正是古城太原變遷的縮影和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