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釋此經,義啟十門:一教起因緣,二藏教分攝,三義理分齊,四教所被機,五教體淺深,六顯示宗趣,七部類處會,八傳譯時代,九總釋名題,十別解經文。
一、教起因緣
蓋聖人設教,必有由致,非無故而然也。故曰:因緣若至,其理自彰,良有以焉。然則因緣亦有總別。一總者,謂佛聖教,無非酬因酬請,顯理度生,即我如來住世四十九年,始自鹿苑,終至金河,於其中間三百餘會,或時談性,或時論相,或時道有,或時說空。諸有所作,常為一事。故法華雲:諸佛出世,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一大事者,即開示悟入一切眾生佛之知見者是,此諸教之總因緣也。二別者,謂諸教因緣各有不同,故名為別,若據本經,別有十種:(一)欲破外道諸邪見故。(二)欲回小乘令入大故。(三)令權位不迷空故。(四)令悟明二諦,證入中道,生正見故。(五)顯佛勝德,生淨信故。(六)欲令發大菩提心故。(七)令修菩薩深廣行故。(八)令斷一切深重障故。(九)令得菩提無上果故。(十)流傳後代,益眾生故。由此因緣,故起斯教也。
二、藏教分攝
蓋佛之法,不出三藏二藏,四教五教,十二分以收攝之。言三藏者:(一)修多羅,此名契經。(二)毗柰耶,此名調伏。(三)阿毗曇,此名對治。言二藏者,(一)聲聞藏。(二)菩薩藏。若論所攝,此經於三藏,正屬經藏,兼通律論。以戒生淨信故,論詰辯析故。於二藏中,正屬菩薩,亦兼聲聞,以激小回心故。言教攝者,西竺東夏,古今高宿,判教多途。始自後魏菩提留支,判一音教;次後則有一十八家,各有理據。莊嚴聖教,難以枚舉。於今海內,唯有二宗:(一)天台四教,所謂藏通別圓,此正別攝,兼亦容三,不定回心故,揚大抑小故,離即俱非故;(二)賢首五教,所謂小始終頓圓。此經始教正攝,餘四亦通。以離相見佛,乃終頓義,餘二如前。十二分者,即九小三大通相,十二分教,兼正可知,故不繁述。
三、義理分齊
如來接物,不無文言。既落文言,則有義理。義者,文之實也。理者,言之主也。又義者,相也。理者,體也。蓋聖人之言教也,義以析之,理以統之。理雖是一,而逐機遂有淺深;義固多方,而歸理則無別體。是則諸經義理既有淺深,而欲明經旨者,若不辯別,何以知其分齊所詣乎?然約法本末生起,顯分齊者,依起信論,有五重淺深,亦不離前五教,但此則從深至淺,彼則自淺向深,故不同耳。
(初)唯一心為本源,即一真法界。該四法界,此圓教分齊也。
(二)依一心開二門,即該二教。一者心真如門,所謂心性不生不滅,即頓教分齊也;二者心生滅門,所謂如來藏,與生滅和合,名阿賴耶識,即終教分齊也。
(三)者依此識明二義:1、覺義,謂心體離念等;不覺義,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動等。
(四)依後義生三細:1、依不覺故心動,名業相;2、依動故能見名轉相;3、依見故境界妄現,名現相。
(五)依最後生六粗:1、智相;2、相續相,即始教分齊;3、執取相;4、計名字相;5、起業相;6、業係苦相。3、4,小教分齊;5、6,人天分齊也。
若於此五中,定本經分齊者,正屬始教空門。空理,如離相見佛,大身非大身,色相非色相等。然辭雖正演空門,而義實兼含終頓圓也。以始義初彰,一一空諸所有。終義許凡有心者,皆可作佛。頓義一念不生;圓義不可思議。而餘一一激小,令生恥慕,與大同途,此大[既/木]之分齊也。
四、教所被機
教,乃聖人示下之言。機,即九法界所被之機。然則有通有局:通則普利三根;局則不無揀別。設以局論,此經正被菩薩,以經雲: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複有人,得聞此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之法。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此經唯被大機。然於義求,亦兼凡小,何謂?以此經雖屬大乘,若不兼利,則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恐成虛語。而經中亦談胎卵濕化,十種類生,以及小乘四果名目,於結經處,且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以是故知兼被小也。
五、教體淺深
所謂教體者,亦有能詮所詮:能詮體者,即音聲語言,名句文身。故楞嚴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者是也。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身者,文即是字,能為名句,二所依故。若以本經而論,則首從如是,終至奉行,皆為能詮之教體也。所詮體者,即無住真心,實相般若是也。以眾生日用而不知,大覺悟之而為說,能所並釋,合為教體。故知此經能詮所詮,皆深而非淺也。
六、顯示宗趣
言宗趣者,語之所尚,曰宗;宗之所歸,曰趣。若據本經,顯宗示趣,則有總有別。總者以三種般若為宗,三德秘藏為趣。別則有三:(一)教義,謂文字般若為宗,實相、觀照為趣;(二)理智,以真空妙理為宗,實相般若為趣;(三)因果,以發菩提心為宗,證涅盤果為趣。斯則略示本經之宗趣也。
七、部類處會
此般若經,名雖八部,約類有十:(一)大般若六百卷。(二)放光三十卷。(三)摩訶三十卷。(四)光讚十卷。(五)道行十卷。(六)小品十卷。(七)勝天王所說七卷。(八)仁王二卷。(九)實相一卷。(十)文殊所說一卷。皆本部之同類也。處會者,即四處十六會:(一)王舍城鷲峰山七會。(二)給孤園七會。(三)他化天摩尼寶藏殿一會。(四)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一會。此經乃第二處第三會也。然獨置金剛二字者,揀非餘九,以故本經在六百卷中,正當五百七十七卷,隻園七分中之第三分也。
八、傳譯時代
此經自傳我國,凡有五代,六師翻譯。(一)羅什於姚秦時,居草堂寺,譯名金剛般若。(二)菩提留支,於元魏時,住永寧寺,譯與什同名。(三)真諦於陳朝,住廣州製止寺,譯名亦同上。(四)笈多於隋朝,住東都上林園,譯名金剛能斷般若。(五)玄奘,於唐貞觀十九年還國,文帝迎住西京弘福寺,譯名能斷金剛般若。(六)義淨於天後證聖乙未還國,至睿宗景雲二年,譯與奘師同。今所傳本,乃羅什弘始四年居草堂寺譯者也。
九、總釋名題
分二:(一)經題;(二)人題。
﹝九、總釋名題﹞(一)經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語跋拆羅,此雲金剛。具有三義,謂堅、利、明也。以此寶其體最堅,一切物不能壞;其用極利,能壞一切物;其相光明。金中最剛,故名金剛。有謂色如紫石英,狀若蕎麥棱。即力士所執之杵也。
梵語般若,此雲妙智,亦翻妙慧。合而言之曰智慧,以智徹諸法實相,慧了諸法真空。然義有三,謂實相,觀照,文字也。設取金剛三義,以喻般若三種者:(一)堅,喻實相般若之體,雖經多劫,升沉三界,往返六道,未曾欠缺,故雲堅也。(二)利,喻觀照般若之用,謂此顯時,能照萬法,當體全空,故雲利也。(三)明,喻文字般若之相,以其能詮實相、觀照,令得顯現,故雲明也。由斯三義,故舉金剛以喻般若。則般若乃智慧之梵音,金剛即般若之正喻,以故華梵雙彰,法喻並舉,曰金剛般若。
梵語波羅蜜,此翻彼岸到,乃順天竺之語。若依我國,當雲到彼岸。意謂此經是到彼岸之智慧也。蓋彼岸者,指涅盤而言。即離二種生死之此岸,渡二障煩惱之中流,到二種轉依之彼岸也。
經者,徑也。謂一切賢聖能依此修,即成佛作祖之捷徑也。
梵語欲底修多羅,此雲契經。謂詮顯義理,契合人心,乃契理契機之教,揀非此方儒道等經。若據諸經論釋,其義實繁,要而言之,不出於四,所謂貫、攝、常、法,以能貫穿所說之義,攝持所化之機,三世不易為常,十界同遵曰法,具斯諸義,故稱為經。
然上七字為所詮,屬別;下一字為能詮,屬通。此於七種立題,為喻法立題;二種立題,乃佛自立也。
﹝九、總釋名題﹞(二)人題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標代也。三藏,經律論也。所謂經契一心,律規三業,論甄邪正。法即軌則之義。師乃模範之稱。以三藏之法,自師而師人,故曰三藏法師。梵語鳩摩羅,此雲童壽,謂童年而有耆德。什乃華言,即善識此方文字之稱,華梵合舉,故曰羅什。然師始末,備載本傳,茲不繁引。譯者易也。謂易天竺之語,而為華夏之言。以周製有掌四方之官,北方名譯,今翻西語,而曰譯者,由漢世多事北方,而譯人兼善西語,因以稱焉。
十、別解經文
分三:(此準道安,經無豐約,悉分為三,謂序、正、流通者是也。)
(一)序分二:
將釋此序,義分為二:(1)明建立之因,(2)明建立之意。
建立因者,正明如是等言,因何而立?蓋當金河顧命之初,鶴樹潛輝之際,阿難悲哀,時有無貧尊者,語阿難言:汝是持佛法人,且須裁抑,宜當往佛,請問後事。阿難曰:雲何後事?尊者答曰:世尊在日,以佛為師,世尊滅後,以誰為師?世尊在日,依世尊住,世尊滅後,依何而住?惡性比丘,佛在之日,佛自調伏;佛滅度後,如何調伏?遐益當來,理宜結集,一切經首,應置何語?阿難承教,一一谘問。佛答之曰:我滅度後,依四念處住,以戒為師,默擯惡性比丘,一切經首,皆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眾若幹,此正第四問也。
建立之意者,亦有三:A、斷疑故,乃結集時,阿難升座欲宣佛語,感得相好同佛,爾時眾起三疑:一疑世尊重起說法;二疑他方佛來;三疑阿難成佛。故舉如是我聞等,則三疑頓斷。B、息諍故,若不推從於佛,言自製作,則諸羅漢,德業頗齊,未免諍論。今稱佛說,何諍之有?異邪故,不同外道,經初安阿歐二字。蓋阿者言無,歐者言有,彼謂萬法雖多,不出有無,置之經初,以之為吉,以初吉故,令中後亦吉,今則不爾,故雲異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隻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序﹞1、通序
通序者,諸經通有,以證信故。然此如是,諸經不同,如是亦異,有謂諸佛說法,無非顯如,唯如為是,除如之外,了無片法可談。或曰:有無不二為如,如非有無為是。又雲不異為如,無非曰是,皆泛言之也。今據本經,當以實相、觀照為如,文字般若為是,良以實相、觀照,二而不二,體用如如,故名為如。文字性空,不即文字,不離文字。故名曰是。
我者,阿難自謂也。然有四種:(一)凡夫遍計我。(二)外道神我。(三)二乘假我。(四)法身真我。此於四種中,正屬第三假我。蓋阿難已達我空,實不計執,以隨世諦,假立賓主,乃稱於我。
聞,謂耳根發識,名之曰聞。問:既耳根發識,合雲耳聞,何經不然?答:耳是六根之別,我乃一身之總,廢別從總,故曰我聞。
一時者,即師資合會,說聽究竟,唯一無二之時。良以殊方紀曆不同,上下延促不定,橫則四洲差別,豎則三界懸殊。故但雲:說此經之一時也。
梵語佛陀耶,此雲覺者,謂自覺、覺他、覺滿也。自覺,異凡夫之不覺。覺他,揀二乘之獨覺。覺滿,揀菩薩之未滿。是以三覺俱圓,萬德皆滿,故稱為佛。
在者,如天子所至,即曰行在。故佛至處,亦名在也。
舍衛梵語,此雲聞物,亦名豐德,又雲名稱。以具五欲、財寶、多聞、解脫、文彩風流、遠聞諸國故,乃波斯匿王之都也。
祗,即祗陀。此雲戰勝。因波斯匿王於外國交兵,得勝之日,生此太子,因賜是名,以誌喜也。如此方叔孫勝敵,以名其子。樹乃所施也。
梵語須達多,此雲樂施。今言給孤獨者。以能周給幼無父,而老無子者也。不言鰥寡者,以二該二故。蓋舍衛王臣,先未知佛,因須達多為兒聘婦入王舍城,寄止珊檀那家。時珊檀那中夜而起,莊嚴舍宅,營辦肴膳。須達聞已,即起問言:大士欲請國王,為婚姻之會耶?答言請佛無上法王。須達聞已,身毛皆豎。複問何以名佛?珊檀那遂廣為說佛功德。須達多言: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無上,今在何所?珊檀那曰: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爾時達多,遂往見佛。佛為說法。達多聞已,獲須陀洹。因請佛曰:惟願臨顧,至舍衛國,受我微供。世尊受請。達多回國,布金買園,祗陀因而發心施樹,故雲祗樹給孤獨園也。然須達是正施主,祗陀為助成,今樹先園後者何也?以祗陀乃儲君,須達是臣佐,禮別尊卑之故耳。
與者,同也。
大謂名高德重,為天王大人之所敬也。
比丘梵語。此雲乞士,亦雲怖魔,又雲破惡。梵語僧伽耶。此雲和合眾。蓋和有二:(一)理和,謂同證擇滅無為。(二)事和,有六:謂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成道度陳如等五人,次度三迦葉,兼徒一千;複度舍利弗,目犍連,各徒一百;更度耶舍長者子五十人。今略五人者,舉大數耳。此等諸人,先事外道,勤勞無益,一見如來,便登聖果。以此感恩,誓常隨侍。所謂常隨眾也。正易所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者是也。
俱者,一時一住,皆同在也。
若準古說六種成就者,如是乃信成就,以信者則是事如是,不信則是事不如是,所以五十聖位,十信居先;十一善法,信心為首。故華嚴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又曰:佛法如大海,非信莫能入。故知信心之前,別無勝法。縱能信如是經,聞根不利,信亦奚為。能信能聞,非時可說,徒生景仰。時可說法,無說法主,此道難聞。縱有法主,無處可居,亦難行道。雖有其處,設無聽眾,不成法會。必須六種輳集,佛事方興。故雲成就。則此六種為能成就,而向下經文,皆所成就也。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一)序﹞2、別序
別序者,別序一經發起之由,為正宗之前導也。此佛就一切眾生日用尋常,去來動靜,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直顯真心本體,以明無往而非無住真心之妙用,無法不具實相般若之本體,所以假此乞食,發起斯經,不過要人向日用中,識得自己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則能事畢矣。
爾時者,即當爾佛住祗園統眾行道之時也。
世有三,謂情世,器世,至真覺世;又有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總之情與無情,世出世間,靡不尊重,故曰世尊。
時者,日有十二,分為四食。(一)醜寅卯,諸天食時。(二)辰巳午,人間食時。(三)未申酉,畜生食時,(四)戍亥子,鬼神食時。佛製出家之士,應法人天,過午不食。今食時者,即日初分也。
衣者,佛有三衣:(一)安陀會,名作務衣。(二)鬱多羅僧,名入眾衣。(三)僧伽黎,名福田衣,以其製法水田見生福故。著者,以入城乞食,即僧伽黎也。
具雲缽多羅,此翻應量器,謂體色量三,皆應法故。即過去維衛佛所遺,紺琉璃寶缽,乃四天王取而獻者。
自園進城名入,地廣人稠曰大,防非禦侮為城。
乞食者,佛教比丘行頭陀行,清淨活命,了寄殘生,離四邪命也。
次第者,不揀貧富,無分淨穢,挨次而乞也。已者,不論有緣無緣,七家則已,又或不限人家,滿缽則已。
還謂還出舍衛至本處,即歸到祗園也。將所化飯食之既訖,即收其衣缽,淨其手足,敷其所座而坐之也。此言世尊去來行住,吃飯穿衣,日用尋常,與人無異,一段本地風光,莫非全體大用,其柰諸人終日昏昏,隻知穿街過巷,覓食求衣,要且不識他是阿誰?甘作飯囊衣架,走肉行屍,殊為可惜。是以如來即日用事而示之也。此為後文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之章本耳。
有釋為戒定發起者,義固甚佳,然於下文氣似不貫,且空生希有之讚,似亦難於安插,何則?戒定行持,羅漢常事,何希之有?然空生之所以道希有者,非無故也。蓋空生平日,但念空無相無作;所以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將謂佛道常(編者注:常疑是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忽然今日,見我世尊,恁麼舉動,觸著鼻孔,始知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方信行住坐臥,不離這個,於斯薦得無住妙用,實相本體,即在日用尋常,去來出入,動靜往還,吃飯穿衣處也。以故向下即從座起,走向佛前,無別可說,隻得道個呀,希有世尊,此正冷灰裏一聲豆爆也。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二)正宗分分二:
1、示降住其心,曆彰般若妙用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