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從“心”開始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準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準有以下幾個方麵。
1.感覺、知覺尚好。
老人可以通過戴眼鏡、使用助聽器等,對事物有比較準確的判斷。
2.記憶良好。
能輕輕鬆鬆地記住讀過的七位數字。
3.邏輯思維健全。
考慮問題周全、回答問題清晰、說話條理清楚。
4.情感反應適度。
積極的情緒多於消極的情緒,不會事事感到緊張、焦慮。
5.性格堅強。
辦事有始有終,不輕易衝動,不常常抑鬱,能正常宣泄自我的不良情緒。
6.態度和藹可親。
對人、對事有分寸,態度良好。
7.學習能力尚好。
始終堅持在學習某一方麵或某幾個方麵的知識或技能。
8.有正當的業餘愛好。
平時總有幾項業餘愛好在忙碌,如養花、養鳥、下棋、旅行等。
9.心理和行為與年齡相符合。
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有不同的人生角色。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有與相同年齡段多數人相同的心理與行為特征。
老年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人到老年後,身體有兩個方麵會發生明顯變化。一是體質和生理上的變化,二是精神心理上的變化。這兩大變化危及著老年人的健康,需要積極地麵對。
老人要認識到,人體的衰老是自然規律。60歲以後,身體、心理等各方麵的變化,都屬於正常的現象。此時,老年人要用有限的精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強求。
老年人要注意不斷接受新事物,保持樂觀情緒,如接觸社會,看報紙,聽廣播等。人的年紀大了,常常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很可能與晚輩們發生爭論。所以要求老人主動了解新的變化,這樣才能消除代溝。
在日常生活中,一切事情盡量自己動手,並體會其中的樂趣。老年人不要失去對生活意願的積極性,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對生活中的挫折要妥善處理,積極對待。
老年人要不服老,老有所為,就要有遠大的生活目標。但也不要對自己過分苛求,要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疇內。要樹立長壽的信心,學習、生活有計劃、有要求,一步一個腳印去做,使晚年生活過得充實而有趣。
老年人應知足常樂,安貧樂道,仁厚鄰裏,和睦為主。這樣就會胸懷坦蕩,心神爽朗,永葆心理青春。
有些老年人經常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斤斤計較,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誤區而不能自拔,最後導致心理疾病。因此,要學會忘記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如忘掉疾病、忘掉恩怨等。
生活其實是豐富多彩的,隻要你留心觀察身邊的點滴小事,不難發現樂趣就在其中。一個老伴、一個老友都可能成為你排解寂寞和孤獨的良藥。
老年人要學會放鬆。閉目養神、賞花觀魚之時,深呼吸後稍屏住氣,慢慢呼出。每天做2~3次,每次3~5分鍾即可。
在有生之年,老年人應繼續發揮餘熱,享受繼續奉獻的樂趣。生活中要助人為樂,不僅可以證實自己存在的價值,更可獲得珍貴的友誼。不要處處與人競爭,與人相處以和為貴。
老年人要注意飲食營養。平時要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多食用富含維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奶類、蛋類、豆製品及蓮子、桂圓等。
中醫心理養生七原則
中醫認為,養身需養心,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下麵是一些具體的養心原則。
1.注意預防。
中醫對於老年人的心理養生,強調防微杜漸的觀點。即心裏稍有不適感,就應該使用多種途徑進行調節,否則等到病情嚴重的時候,就很難治愈了,應該注意及早進行心理調節。
2.端正根本。
老年人應正確對待本人心身健康和社會、人事、環境等一切變化,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並善於設身處地去理解別人的不同意見和實際處境。對於不盡如人意的事,應力求以坦蕩的襟懷,泰然處之。
3.修養德性。
古代醫家、養生家均強調“養生莫若養性”。古人養德,著重強調仁禮、性善、知足、忍讓等方麵。即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的精神有高尚的寄托和體現社會作用。
4.調和七情。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誌變化。中醫認為,任何一種情感,隻要表現得過激,都會影響相應的內髒,使髒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從而導致各種病症的發生。
5.安定居處。
古有“裏仁為美”的思想,意即要選擇道德修養好的人為鄰居。任何自然環境、衛生條件、人事環境均與老年人身心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故老年人遷居宜持慎重態度。
6.綜合調理。
中醫認為,綜合調理對老年人身心之益,尤顯突出,如注重靜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藥餌等諸法的綜合運用。
7.提倡敬養。
中醫認為,老人須“敬而養之”、“寓敬於養”。即從老年人心理衛生角度而言,應以尊老、敬老、養老觀念為根本,解決老年人的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人們往往特別關注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物質需求,而忽視了心理方麵的健康。實際上,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同等重要的,二者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且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