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媽媽喂養寶寶小竅門16(1 / 3)

3.要合理科學地掌握小兒用藥量

小兒時期,由於各髒器的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對藥物的解毒功能和耐受能力均不如成人。因此小兒用藥必須嚴格掌握劑量,否則達不到治療效果,甚至發生中毒。

小兒用藥量的計算方法有很多,較常用的有以下2種計算方法。

(1)按小兒體重計算 多數藥物已計算出每千克體重、每日或每次的用量,按已知的體重計算比較簡便,已廣泛推廣使用,對沒有測體重的患兒可按下列公式推算。

嬰兒6個月前體重估計,月齡×0.7+出生體重(千克)7~12個月體重估計,月齡×0.25+6(千克)

1歲以上體重估計,年齡×2+8(千克)(至青春發育期此公式不再適用)

藥物劑量(每日或每次)=藥量/kg/次(或日)×估計體重(千克)。

(2)按小兒年齡計算 以成人劑量折算小兒用藥量,可按下列折算表確定小兒用藥量,但各年齡組的用藥量不是絕對的,可根據孩子的體質情況在所列範圍內調整。

小兒用藥量按成人劑量折算表

表1

4.給嬰兒服藥要注意喂藥的時間

嬰兒患病服藥時應注意用藥的時間,有的服藥宜在飯前服,有的需在飯中服,也有的在飯後服,選擇適宜的服藥時間,主要是發揮藥效,避免藥物的不良反應。

(1)飯前30~60分鍾用藥 這時藥物通過胃時不致被過分稀釋,吸收較快,有利於藥物作用的發揮。很多抗生素均可飯前服,如先鋒黴素、紅黴素、多黏菌素以及維生素類藥等,還有止咳藥、止瀉藥、中藥、利膽劑、吸附劑、抗胃酸藥等,均應在飯前30~60分鍾服用。

(2)飯前片刻或飯時服用藥物 用藥目的在於刺激胃黏膜,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這類藥有胃蛋白酶、胰酶、澱粉酶和稀鹽酸等。

(3)飯後15~30分鍾服藥 為了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有些藥需飯後服,如黃連素、硫酸亞鐵、枸櫞酸鐵胺等。

(4)睡前用藥 有些藥為了發揮其鎮靜安眠的作用,應在睡前15~30分鍾服用,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驅蟲藥應睡前服。

嬰兒服藥的時間安排一定要遵醫囑,不可隨意自動變動更改。

5.給嬰兒喂藥丸和藥片的方法

嬰兒不會吞服藥丸或藥片,因此,需將藥丸或藥片搗碎放入小碗或勺內加溫開水調成糊狀,再加點白糖,給孩子喂服。如服後孩子有嘔吐,可放點生薑汁調勻,用小勺一點一點喂進其口中,然後再喝幾口白開水除去口中藥味。服藥忌用茶水,因茶水中含有咖啡因,服後易引起興奮。此外,中、西藥不宜同服,如含有石膏的中藥與四環素類藥同服,可結合成絡合物,既影響藥丸的吸收又降低抗生素的療效。故服用中、西藥時應間隔30分鍾。

6.有些藥物不宜研碎後給小兒服

由於嬰幼兒吞咽能力較差,大的藥片很可能被卡在咽喉部,嚴重的甚至可能引起窒息,因此,許多家長常常把藥片研碎後給小兒吞服。但是如下藥物卻不適合研碎後服用。

(1)緩釋片劑 這是一種可在體內緩慢釋放,保持較長時間藥效的劑型。如用於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的茶堿緩釋片,外觀與一般片劑相同。緩釋片同緩釋膠囊一樣,用特殊的高硬度材料做成骨架,藥物包藏於骨架中緩慢釋放,若研碎則會破壞骨架,影響藥效,故除規定的咀嚼片外,緩釋藥片一般不宜研碎服。

(2)腸溶片劑 即在普通片劑外麵包裹一層外衣,這層外衣隻有到達腸道才能被溶解。因此。這種藥片必須整粒吞服,若研碎後服用不僅會降低藥物療效,有的還會引起不良反應。

(3)雙層糖衣片劑 如多酶片是含三種酶(澱粉酶、胃蛋白酶、胰酶)的雙層糖衣片。外層為一般糖衣,澱粉酶和胃蛋白酶在藥片的外層,可在胃內發揮助消化的作用。而胰酶需在堿性的腸道中才能正常地發揮作用,故被包裹在藥片的內層。若藥片研碎即失去消化酶的保護作用,尤其是胰酶粉劑殘留在口腔中可刺激口腔黏膜,引起嚴重的口腔潰瘍。

(4)膠囊劑 這種劑型不僅可掩蓋藥物的氣味和苦味,而且進入胃腸道後再溶解,生物利用度也比一般片劑好,因此,許多抗生素都采用這種劑型。若將膠囊拆開,氣味特異,小孩不愛服用,同時劑量也難以準確。膠囊劑有普通膠囊和緩釋膠囊兩種,若研碎緩釋膠囊,將破壞其結構而不能達到緩釋的目的。

以上四類藥物研碎服用,就會使藥物失效,達不到治療的最佳效果和治愈的目的。

7.給嬰兒喂藥的禁忌

(1)不要用茶水喂藥 茶是我們大人經常喝的飲料,它有提神、助消化和防癌等作用,但是不宜用茶水給孩子喂藥。這是因為茶葉裏含有咖啡因、茶堿、鞣酸等,遇到某些藥物,可引起化學變化,改變藥性或發生沉澱,影響藥物吸收,產生副作用,所以不能用茶水給孩子喂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