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期(0~28天)
一、生長發育特點
1.什麼是新生兒期
孩子從出生之時起直到滿28天為止稱為新生兒期。正常新生兒的胎齡大於或等於37周,體重在2500克以上。胎齡不足37周而出生的孩子,被稱為早產兒,也稱為未成熟兒。若胎齡滿37周,但體重卻不足2500克,一般稱為足月小樣兒,又稱低體重兒。平時說的新生兒一般是指正常的孩子。
新生兒是人生的最初階段,孩子脫離母體來到一個完全陌生又嶄新的世界,開始獨立生活,內外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其生理調節和適應能力還不夠成熟,容易發生一係列的生理和病理變化,所以要特別加強護理,使孩子健康地邁出可喜的第一步。
2.新生兒的體重、身長、頭圍、胸圍和坐高
(1)體重:2500~4000克
(2)身長:47~53厘米
(3)頭圍:33~34厘米
(4)胸圍:約32厘米
(5)坐高(即頂—臀長):約33厘米
3.新生兒的呼吸、心律
(1)呼吸的肺容量少,但新陳代謝所需要的氧氣量並不少,所以新生兒每分鍾呼吸比成人快,約35~45次/分,主要靠膈肌升降來完成,故以腹式呼吸為主。新生兒的呼吸中樞不健全,呼吸表現為淺快,常不規則,但不能超過60次/分,也不能低於30次/分。
(2)心律心律140次/分(波動在120~160次/分),小兒哭鬧時會增加。
4.新生兒大便
新生兒一般在出生後10小時開始排出胎便。胎便呈黏稠棕褐色或墨綠色,無臭味,是由消化道分泌物在胎內咽下的羊水和剝落的上皮細胞所組成。一般在出生後第1天排出的完全是胎便,第2~3天排出過渡糞便,以後逐漸排出正常的糞便。吃母乳者的糞便是金黃色,吃牛乳者的糞便呈淡黃色。
每天排便次數較多,甚至每塊尿布都有糞便,但隻要糞便消化均勻,沒有奶塊,水分不多,不含黏液,睡眠飲食都很正常,體重日見增加,仍屬正常現象。如果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不排胎便,應去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5.新生兒排尿
新生兒出生時,在膀胱內有少許尿液,一般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排尿,最初幾天的排尿是:第一天2~3次,總量10~30毫升。
第一周內每天4~5次,一周後每天可達10次左右,有的可達20多次。日總量可達100~300毫升,滿月前後每天可達250~450毫升。
孩子尿的次數多是正常現象。尿液透明,微帶黃色,尿內含有微量蛋白。由於新生兒腎髒稀釋功能較差,用牛奶喂養的新生兒要多補充水分。尤其是夏季,室內溫度高,如喂水太少,更要注意補充水分,絕不能因小兒尿多,就減少喂水量,一旦不注意水分的補充,小兒會出現脫水熱。
6.新生兒正常體溫
新生兒出生時,從溫度恒定的母體來到體外,體溫往往要下降2℃左右,以後可逐漸回升。一般於12小時後穩定在36~37℃之間。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完善,如果環境溫度過高(保暖過度),水分蒸發,體溫就會上升過高。另外,新生兒的皮下脂肪較薄,體表麵積相對較大,容易散熱。因此,注意保持周圍環境溫度的恒定是維持新生兒體溫正常的重要條件。在冬天,室內溫度應保持在18~22℃,如果室溫過低容易引起硬腫症。
7.新生兒皮膚
新生兒的皮膚柔嫩,角質層薄,皮下毛細血管豐富,局部防禦功能差,任何輕微的擦傷都是細菌的侵入門戶。因此,要注意保護皮膚,防止細菌從皮膚進到血液中生長繁殖,引起敗血症。
新生兒的皮膚的外觀呈玫瑰紅色,皮脂腺分泌旺盛,出生時皮膚上覆蓋著一層胎脂,有保護皮膚不受細菌侵入及保暖的作用。出生後會自然吸收,不宜擦掉,可僅對頸下、腋下及大腿彎(腹股溝)、小腿彎等處的胎脂進行清潔,於出生後6小時左右用消毒的植物油輕輕擦去,避免胎脂刺激皮膚發生擦爛。在鼻尖、兩鼻翼及鼻與麵頰之間常因皮脂堆積而引起的黃白色小點,日後會自行消退,千萬不要挑擠,以防感染。在出生後的3~5天,新生兒的全身皮膚會變得幹燥,這是由於在此以前他一直生活在羊水裏,當來到新的世界後,皮膚就開始幹燥,表皮逐漸脫落,1周以後可以自然落淨,此期不要生硬往下揭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