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已經講了四個門類五十多講了,表麵上講的是收藏,實際上我一直在強調文化的成因,希望通過證據來講曆史的背景。過去的人對曆史不大關心,隻對現實關心,今天生活變得富足,所以大家都很願意了解我們的曆史文化。文化比較抽象,文物具象,我試圖通過具象的文物來闡述抽象的文化。我在五十多講裏講的就是文化這樣一個宏大背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在世界趨於大同的時期,了解自己的曆史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將這塊宏大的文化幕布一層一層地拉開,看看後麵到底畫的是什麼,才能知道我們今天在曆史上的位置。
匏器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講了這麼多,其實還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東西沒有講到。比如有一種我很感興趣的藝術品,叫匏器,就是葫蘆器。我們常說"蛐蛐兒葫蘆",就是匏器的一種。匏器在浩瀚的中國古代工藝中屬於雕蟲小技,經常被忽略不計,大部分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書上都沒有這項的章節。實際上這類藝術品很有意思,也非常重要。
相傳發明匏器的人叫巢端明,是明末舉人。他是橫跨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的人,對當時的政治不滿,就到鄉下去種地。種什麼呢?種葫蘆,然後開始用它養鳴蟲,這就是匏器的由來。入清以後,康熙對這個事兒比較喜歡。康熙在他先農壇那一畝三分地裏也種了葫蘆,然後找人加工成蛐蛐兒葫蘆。今天能看到的實物證據就是"康熙禦製"的匏器。所謂禦製,就是皇帝所製,表示等級高。實際上這是帶有象征意義的,不是皇帝真的親自動手做。
皇帝非常喜歡冬懷鳴蟲,聽著蟲叫聲,覺得很愉快。古代跟今天的生活環境有很大不同,在古代人們基本上隻能聽見自然界的聲音,很少聽到非自然界的聲音。但今天聽到的絕大部分聲音都是非自然界的,比如電視、收音機、MP3等等。在古代,即使是皇帝,要聽到真實的聲音非常困難。他要想聽音樂,必須有人現場演奏。皇上權力再大,也不能每天睡覺前召集樂隊演奏一遍吧?所以皇帝對自然的聲音感興趣。再加上皇帝也不好當,千頭萬緒的事情堆著,他的心理壓力也非常大。所以冬天在匏器裏養一個小蟲,聽聽自然的蟲鳴,能有效地緩解壓力。這就是"冬養夏蟲,重在鳴聲"。一個小小的器物,就能給皇帝帶來巨大的快樂。
養鳴蟲這一習俗到了清代,有了一項大用處。每年冬天都事先養好1萬隻蟈蟈,在大年初一這天擱在太和殿裏。皇帝一上朝,金鼓齊鳴,熱氣一烘,1萬隻蟈蟈都開始叫喚,響聲震天,這叫萬國(蟈)來朝。把生活情趣賦予政治含義,這是非常典型的一例。蟈蟈一叫喚,顯示大清國有多麼強盛,能使萬國來朝
受用清福
中國第一次出現收藏熱的時候,宋人趙希鵠在《洞天清祿》裏寫道:"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而風雨憂愁,輒居三分之二,其間得閑者才一分耳。況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於百一之中,又多以聲色為受用。殊不知我輩自有樂地,悅目初不在色,盈耳殊不在聲。"
趙希鵠感慨人生過得很快,像白駒過隙。他所處的宋代,還是中國曆史上相對繁盛的時代,但每個人一生中憂愁的時候占了三分之二,閑暇的時候隻占三分之一。今天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有擔心的問題:房子、車子、孩子、票子……工資漲不漲,地位變不變,總之發愁的時間居多。你能夠有空閑的時候,不過人生的三分之一。那麼,能知到這個道理,又能享用這個空閑時間的人,一百個裏麵也就有一兩個。其中大部分人還都是聲色犬馬,沒什麼追求。趙希鵠就說了:我不喜歡聲色犬馬,自有感興趣的一塊樂土。
他下麵接著說:"嚐見前輩諸老先生,多蓄法書、名畫、古琴、舊硯,良以是也。明窗淨幾,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時取古人妙跡,以觀鳥篆蝸出,奇峰遠水,摩挲鍾鼎,親見商周,端硯湧岩泉,焦桐鳴玉佩,不知身居人世。"趙希鵠曾經見過很多老先生搞收藏,多收藏些書畫、古琴、舊硯、青銅器(宋代的時候,陶瓷還不是收藏的主要內容)。把這些藏品明窗淨幾羅列起來,時時請一些有品位的客人來,大家交流切磋,非常高興。
最後,趙希鵠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所謂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沒有任何享受清福的方式能超過此事。宋代人對生活就有這樣高的理解!表麵上這是對收藏態度的理解,實際上是對寬鬆生活的提倡。今天更應該提倡一種寬鬆的生活,怡情養性。收藏不收藏其實冰不重要,喜歡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燦爛的中華文化
我們今天生活的時代是二百年來最富足的時期,以吃穿而論,更是中國整個曆史上最富足的時期。那麼,在這樣一個曆史的條件下,為什麼要強調文化呢?首先,文化要依賴個性而生存。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個性,有這樣一句話:"越具有民族性,越具有世界性。"隻有強調民族個性,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次,中華民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大家庭,無論經過多少艱難困苦,四分五裂,終究會團結在一起。中華文化從來沒有間斷過,所以更沒有理由讓它到我們這一代人的時候間斷。
中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但隻有中國的古文明延續至今,有很多具體的例子可以證明。比如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漢字是一脈相承的。甲骨文的"日"、"月"兩個字,今天對古文字一無所知的人一看也認識。可古埃及的文字,今天已不是官文文字,現在的埃及人不是專業學者,就不認得了。
我們堅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很多時候是非常具體的。我講過家具、陶瓷、玉器、雜項等等很多中國文化中具體的東西,都是要通過這些具體的東西,來傳達我們的文化內涵,強調自己的文化符號。比如,我講過家具裏的床,床有兩個功能,一個是沿用至今的功能"臥",另一個是早期功能"坐"。通過了解床"坐"的功能,我們知道了"床前明月光"還有另一解。再比如陶瓷中的影青,美麗如玉一般的瓷器,它斷送了玻璃在中國的前程;玉器中的印璽,印代表個人的信譽,璽代表國家的信譽;雜項中的竹刻,反映文人高潔的情懷。這些都是構成中國龐大文化體係的一個個具體物件。
生活在這個文化體係中,你有時候渾然不覺,但當你離開它後,就會深深感到文化帶來的快樂。有很多人在國外生活了很多年,還是覺得不適應,一旦回國以後,就會覺得如魚得水,非常舒服。為什麼呢?國外的文化背景與我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