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漆藝之光 曲水流觴——早期漆器(1 / 3)

我們講中國古代藝術品的雜項,它包括陶瓷、玉器、家具等大項之外的部分。首先從漆器講起。

在中華文化的進程中,有兩種樹對我們產生過比較大的影響,第一是茶樹,第二是漆樹。漆本是漆樹受傷以後分泌出來的黏稠樹脂,後來古人發現這種樹脂有防腐作用。比如我們熟悉的琥珀,就是鬆樹等植物的樹脂形成的,裏頭還經常有小蟲子,甚至知了、螳螂這種大型昆蟲也會包在裏麵,最後形成化石。漆樹分泌樹脂,首先是用來保護自己。樹跟人一樣,它也是一個生靈,一旦受傷以後,人是流血,漆樹就流樹脂。古人通過長時間觀察,慢慢發現它的這個特性以後就開始加以利用。

漆有兩個功能,一開始就一個目的——防腐,後來又增加了一個目的——裝飾。這跟今天有點兒不一樣,今天一說漆器,我們的第一反應是裝飾,而不是防腐。但古人一開始使用漆的時候,先想到的是防腐,要利用漆的特性避免東西腐爛。在防腐的基礎上,裝飾功能才逐漸產生,並發展為一門藝術。

如膠似漆

中國的古典硬木家具有幾個特點,第一是不使用釘,釘是指鐵釘,竹釘木釘不算;第二是盡可能少使用膠。我見過很多家具都是幹插的。什麼叫"幹插"?就是不使用膠,家具各部位之間全部用榫卯連接。如果榫卯結構做得好,插進去就特別牢固。你要是個明白人,就能迅速把家具拆開,又迅速裝好,嚴絲合縫,一點兒都不晃動,這就是所謂"幹插"。過去說"這家具特好,幹插的",就是說家具質量高,工匠的手藝到頭兒了。

但不是所有的家具都能做到頭兒,一般的家具有時也用膠,為的是省工省力,降低成本。那麼,曆史上的工匠曾經用漆代替過膠。漆本身就非常黏稠,是一種膠質物質。成語中有"如膠似漆",這個詞的本意是指像膠和漆一樣黏,並不是說像膠一樣黏,像漆一樣能防腐、漂亮,不是這個概念。漆就是一種非常粘的東西,新鮮的漆甚至比膠還黏。

我見過有些鄉村家具,就是直接用漆代替膠。鄉村家具俗稱柴木家具,或叫軟木家具。工匠把柴木家具的榫卯位置刷上漆以後直接插上去,形成"萬年牢"。使用漆有個問題:漆是不可逆轉的,膠是可逆轉的。所謂"逆轉",是指漆幹了以後,永遠不可能再一次軟化,變回原來的形態;但膠可以。我們說的膠,是指中國人過去做家具時使用的傳統的動物膠,比如豬皮鰾、魚皮鰾等,在熬製下會變得非常黏,幹了以後非常結實。一旦想打開的時候,拿壺開水一澆就開了。過去修老家具時,不知道怎麼打開它,老師傅就說:"燒壺開水去,用開水一澆就打開了。"用漆黏合的家具,就基本上不可能再打開了,因此稱為"萬年牢"。

因此,今天修複古家具也要求使用可逆轉的膠。現在不怎麼使用動物膠了,唯一可逆轉的化學膠就是乳膠。乳膠在幹透以後再澆上熱水,還是能夠打開。但有些化學膠,比如有種膠叫"AB膠",一旦用其修家具,就跟漆一樣,永遠不可能再打開,強行打開一定會傷及家具的榫卯結構。

漆的顏色

中國的漆工藝非常複雜,我們隻能大致劃分一下種類。第一類就是素漆器,隻有一個顏色;第二類是描繪漆器,帶有畫意;第三類是雕刻漆器,動刀裝飾;第四類是鑲嵌漆器,後麵會單獨講到。

素漆的曆史非常悠久,都是單色。那麼漆的本色是什麼呢?深棕。在強光下,刷的遍數少,漆就是深棕色;如果多刷幾遍,漆層稍微一厚,就變成黑色了,所以成語裏有"漆黑一團"之說。那麼,在漆裏加入朱砂以後,漆就會變成紅色。棕、黑、紅,就是漆最早的三種顏色。

中國早期的漆器,大都在黑、紅兩色中做文章。比如今天大家都能看到的楚國漆器,典型代表有曾侯乙墓出土的鴛鴦盒,就是黑紅兩色,紋飾非常靈動。從戰國到漢,漆器都沒有出離這個框架,就是黑紅兩色。關於漆器的記載,比較早的有韓非子的《十過篇》:"禹做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畫其內。"說得非常清楚:大禹時期,也就是夏朝做的漆器,外麵是黑色的,裏麵用紅色漆畫出紋飾。

中國最早的漆器是在哪兒發現的呢?浙江河姆渡,距今約七千年。在河姆渡文化的一個遺址裏發現了一個木碗,上麵帶有漆,這是今天考古界公認的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漆器。為什麼它會在浙江被發現呢?首先漆樹是南方的樹,它在高溫、潮濕的環境裏才可能生長。我國漆樹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雲、貴、川以及湖北等南方地區,再往北漆樹就不能生存了。所以我們看到湖北曾侯乙墓有大量漆器出現,跟它在漆樹的生長範圍之內有一定關係。

夏商時期,漆器就開始發展了,今天出土過一些漆器殘片。早期的漆器都依附於木器,就是首先得有一個木胎,把漆刷在上麵,經過很長時間,再出土的時候往往木胎都殘損了。比如前些年發掘的北京老山漢墓,當時中央電視台直播,那裏出土的一件漆案已經不成樣了,就剩下一層漆皮還能保留它的形狀。漆本身的耐腐性非常好,但它所依附的那個物質未必有很強的耐腐性。

到了春秋時期,漆器就已經非常完美了。比如1988年湖北當陽縣出土了黑紅色漆的波紋豆。當時很多漆器都跟青銅器的造型非常接近,有的幾乎一模一樣,它們是同等級的藝術品,或者說是同等級的陳設品。戰國則是漆器突飛猛進的一個時期,這一直持續到漢。一般來說,今天能夠見到的早期完美的漆器,大部分都出自戰國到漢這個時期。

我們熟知的湖北曾侯乙墓,出土過一件鴛鴦盒,黑紅兩色漆。鴛鴦,在我們的民族文化中代表愛情,早在《詩經》裏就有描述。唐代詩人盧照鄰也有相關的詩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做鴛鴦不羨仙。"在戰國時期就有這樣造型優美的容器,含義非常美好。一個鴛鴦形的漆盒擺在案頭,它可能是女主人的禮物,也可能是男主人送給女主人的心愛之物。

這個鴛鴦盒有名啊!不僅鴛鴦盒有名,鴛鴦更有名,所以作偽的人就直奔這兒去了。我見過的鴛鴦盒多了,有個人抱著一個來給我看,一上來我就說:"您這是鵝呀!"他沒注意,曾侯乙墓的鴛鴦盒都非常小,就10公分多一點,手裏能拿著。我很多次看到的鴛鴦盒都特別大,得抱著,說是楚國的,其實是照著楚國那個做的,大鴛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