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件事上可以感悟到什麼呢?很多時候真理其實就在少數人手裏,而不在多數人手裏。當你的道行深的時候,你就可以知道,你鑒定的這個東西的真實麵目。問題出在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人,手裏拿著一個大瞎活兒,但還堅定地認為是真的。如果你沒有這個本事,還非得要這麼認為,那就出問題了。我覺得收藏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覺得有把握,那就堅定地認為真理在你手裏;但當你沒把握的時候,就不應該執迷不悟。簡單地說,瞎子拿一個瞎活兒,就更瞎了。
南宋官窯
公元1127年,南宋接替北宋。當時為了區分,北宋官窯就稱為"舊官",南宋官窯就稱為"新官"。南宋官窯有兩個燒窯的地方,一個是郊壇下,一個是修內司。這兩個窯址都是20世紀發現的,一個是20年代,一個是90年代。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7_5.jpg]
南宋顧文薦《負暄雜錄》有這樣一段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襲徽宗舊製,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致,油(釉)色瑩徹,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亦曰官窯,比舊窯大不侔矣。""本朝"指宋朝。宋朝最早使用的定州白瓷因為有芒,不好用,於是造出青瓷器。北宋宣和、政和年間,京師自己安排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指南宋建都杭州,是一個很委婉的說法,明明是吃了敗仗,被迫跑到南邊,但說得很好聽。所謂"襲徽宗舊製",就是沿襲了徽宗時期的形製,先後在修內司、郊壇下燒造青瓷。"大不侔",就是大不一樣,新官窯跟舊官窯有不一樣的地方。
宋高宗趙構是南宋的第一個皇帝,他"中興渡江"的時候已經21歲,是成年人了,對以前那種富足生活有極深的印象。他到了杭州以後,非常懷念北宋時期那種奢靡的生活。宋代林升的詩有這樣的描寫:"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首詩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南宋人的心態,還是非常懷念北宋的生活。實際上,趙構是力圖把杭州建成像汴梁一樣的城市,體現大宋王朝的一種精神。
從瓷器燒造上講,南方的條件相對來說比北方優越。當時南方有越窯,有秘色,有龍泉,底子很厚,想燒官窯上手很快。所以在南宋初年,很快就把官窯像模像樣地做出來了,盡管跟北宋官窯有所區別,但大體的樣子出來了,差別不大。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7_6.jpg]
北宋被滅後,金人把北宋所有名貴的東西一股腦運到東北去了,也包括官窯瓷器。當南宋恢複祭祀製度時,很多禮器都沒了,如果用金銀銅等金屬來做,國家的財政也不允許,所以就迫使瓷器迅速進入市場。紹興十一年(1143),南宋跟金議和以後,政局安定下來,就需要恢複祭祀的禮儀,大量生產禮器是朝廷迫在眉睫的任務。紹興十三年(1145),《鹹淳臨安誌》中有這樣的記載:"應用銅、玉者,權以陶、木。"就是本應該用銅用玉做的禮器,由於財政跟不上,可以用瓷器和木器代替。這裏的"陶"就是指瓷器。這是權宜之計,變通一下。所以,琮式瓶、花觚等造型,都是南宋官窯中的禮器。
上海買官窯
很多年前,我在上海的一個大戶人家裏看到過宋官窯,他家祖輩曆史上是大官,都是文人,背景非常好。"文革"時他們家被查抄了,退賠以後,退回來好幾百件東西。我知道消息以後,去他那兒看,東西琳琅滿目。當然,有很多是一般的,但也有很多非常重要。我當時看到官窯、哥窯,什麼都有,我就想買。但是他想賣的,我不太想買;我想買的,他又不想賣。因為對他來說,每一件東西背後的故事不一樣,背景不一樣,也就牽扯到他個人的感情不一樣,導致有的東西他就不願意賣。他有一個官窯小洗,一個哥窯小瓶,拿出來給我看,說那是他們家最重要的傳家寶。他上來就跟我說宋代五大名窯。今天大家誰都可以說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頭頭是道。可當時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五大名窯是什麼,他就知道,還跟我說。我就想買他這兩件東西,他說:"這兩件我是不賣的,別的可以賣。"頭一回我沒有買成。
後來,我每次到上海出差,都要到他家聊聊天,喝喝茶,跟他磨。時間長了,他也不好意思了,最後終於同意賣給我了。他說:"你可以買一件,這兩件東西你挑一件,我賣給你,但不能都賣給你。"這對我來說就非常難。我們那時候碰到官窯、哥窯這樣重要的藏品非常不容易,我特別想一次把兩件東西都買到。我就跟他磨。他說:"不行,我已經違背了我的初衷,我原來的意思是一件都不賣給你,我今天已經開了口,讓你挑一件,你不能再得寸進尺。"我想:是啊,我不能得寸進尺。
然後我的問題就出現了,我要在兩個裏頭選擇一個。選擇哪個?我覺得哪個都好!我拿起官窯,就覺得哥窯好;我拿起哥窯,又覺得官窯好。心裏很痛苦。這時,我意識到人生的一個問題。人生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不是選擇,而是放棄。我現在要放棄一個,這樣想就想得比較通。就跟你同時喜歡兩個女孩似的,一定要放棄一個,你才能結婚。不是說你要在這兩個女孩裏麵挑選一個,而是你一定要放棄一個。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7_7.jpg]
最後,我就按照一個常規的思路,即五大名窯按照順序排:汝、官、哥、鈞、定。汝窯咱就不想了,當官窯和哥窯同時出現,我按照順序,先買官窯吧。於是我就把官窯小洗給買了,現在觀複博物館展出,大家參觀時可以看到。
在收藏當中,經常碰到很多具體的問題。碰到問題時,如果你多想一層,人生就有所得。比如說當你發現有矛盾衝突的時候,一定想方設法放棄一個,這樣人生才能邁出一步。
官窯的收藏
宋代官窯收藏的可能性非常低。一千年來,官窯地位至高無上,大部分都進了世界級的博物館。一進入博物館,流通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宋代官窯洗子,究竟有沒有賣過呢?賣過。1989年,香港蘇富比拍賣了一隻官窯洗,當時的成交價是2200萬港幣。注意這個時間,將近二十年前,2200萬港幣,當時創造了中國瓷器的世界紀錄。這個紀錄保持了很久。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7_8.jpg]
20世紀80年代人們的審美是對豔俗的藏品還不很重視,而重視這種高古的,所以宋瓷在當時的價格都非常高。進入21世紀後,大量新藏家出現,新藏家的審美就是由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簡單的審美,就是看著漂亮,我就願意多花錢。那麼,在宋官窯這樣高等級審美的藏品麵前,新藏家都不願意出錢。所以,後來的紀錄就被明清的粉彩、五彩、鬥彩,不停地刷新。但我想早晚有一天,可能也不需要很長時間,人們的審美會回歸於本來,宋代官窯一定會重新確立它江湖老大的地位。
官窯的特征
現在給宋代官窯做個小結。
一、北宋和南宋的官窯都有紫口鐵足的特征。所謂"紫口鐵足",是指口部由於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現鐵褐的顏色。古人歸納為"紫口鐵足"。這個特征南宋要比北宋明顯,原因是到了南宋,釉就沒有北宋那麼厚了,釉一厚,特征就不明顯了。
二、北宋、南宋的官窯都有開片,規律不一,很難確定什麼樣是南宋的,什麼樣是北宋的。
三、北宋的官窯厚重,南宋的官窯輕薄。這個特征跟南北地域的人的性格有關。北方人性格比較粗獷,南方人比較纖秀。北方人和南方人有時注重點不同。在瓷器燒造當中,一般來說北宋瓷器胎都厚重一些,南宋都輕薄一些。所以在分辨南、北宋瓷器時,有時僅憑胎體這一條,就可以準確地判斷。
宋代的官窯,到了元代就戛然而止,一下停住了。因為它跟社會背景發生了衝突,元代人不欣賞這種青色的宋瓷。直到清代,皇宮才開始主動地去臨摹。理解這樣的社會背景,對瓷器鑒定會有好處。
哥窯
哥窯是與官窯類同的一個窯口,非常接近。它也有紫口鐵足的特征,也有開片。哥窯和官窯的接近程度,有時候連專家都分辨不清。很多瓷器,在這本書上定為官窯,到另一本書上可能就定為哥窯,有時區分它們確實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