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中,皇宮之內,已經很少露麵的李肅坐在金鑾殿上,一股壓抑的怒氣彌漫四周,讓包括李亨在內的皇子大臣們戰戰兢兢,大氣都不敢喘一口。
李家在蒼莽山一戰的損失,已經讓李家元氣大傷,甚至是一蹶不振了。雖然對與蜀山給出的說辭,李家之人都不相信。但是就是之前最強盛時的李家,也不敢找蜀山麻煩,更何況是現在。
值此李家風雨飄搖之際,也顧不上培養後代子孫了。李肅再次出來主持大局,穩定大唐局麵。可不曾想,立馬就接到了朱溫叛唐的緊急軍情。作為執掌西疆軍政大權的朱溫,已然是西疆的無冕之王,勢力龐大,完全打了大唐一個措手不及。
看著奏章,李肅狠狠地盯著二兒子李元,這個西疆節度使可是他為朱溫請的。若非如此,朱溫又怎能拉起如此龐大的隊伍,給大唐造成如此大的傷害?想到這,李肅看向李元的眼神更加的不善,怒氣也是震懾了群臣,倒是讓李肅對自己依然有著如此威嚴而滿意。
隨即李肅又想起在北方還有一個北宋節度使趙匡胤,一個比朱溫還要危險的人物。若是在以前,兩人雖然一時間勢力大漲,卻沒有根底,大唐根本不擔心,這也是為何他們任由三位皇子爭奪皇位,手段盡出也不管。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如今李家力量銳減,依然無法以絕對優勢麵對朱溫和趙匡胤的崛起了。想到這裏,李肅狠狠地將手中奏章扔出,瞪著群臣,尤其是在李元和李乾身上冷冷的注視了一會,怒聲咆哮道:“你們都給我說說,一個朱溫,怎麼就能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將大唐西部完全占領?是我們的將士太無能,還是他朱溫太厲害?都給我說說!”
群臣沉默不語,更有人暗中腹議,若非是您放縱幾位皇子爭奪皇位,怎會致使皇子們尋找外援,養虎為患。更有李亨一係大臣,震怒之餘,頗為幸災樂禍的看著李元和李乾,心裏盤算著怎麼加把火,為李亨上位掃清障礙。而就連李亨也是心中暗自得意,心道你們再爭,這次還不是萬劫不複。
因為朱溫和趙匡胤就任節度使之事,加上朱溫反叛,李肅對李元和李乾已經有些失望,心道還是太子李亨可靠些,知道大局。當年對兵部尚書的一番話,李肅也是知曉的。這也是為何最近十幾年李亨處在下風卻是一直沒有徹底被放棄的原因。但是李肅此時看到李亨眼中那一閃而逝的得意與興奮,李肅忽然感到內心一陣淒涼,繁榮昌盛,傳承十幾萬年的李家,居然盡出一些短視無能之人,難道是天亡李家?
就在此時,依然成年參加朝議,一直以來卻是如同擺設一般的幾位皇子中的一位忽然出列上奏道:“父皇,兒臣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不說李亨及諸位大臣等人意外,李肅也是一愣,隨即說道:“盛兒有何話直說,說錯了朕也恕你無罪。”
說話之人乃是九皇子李盛。李肅對於印象中這個一般的兒子敢在這個時侯,自己氣頭上開口說話,也是很是好奇。好奇他能說出什麼驚人之言。若是單純的出風頭瞎逞能。李肅也不介意將自己的怒火發泄到他的身上。
李盛神情飛揚的說道:“父皇,因為某些原因,朱溫勢力坐大,趁我大唐最虛弱的時候起兵造反,的確有些棘手。而且北方還有一個更加危險地趙匡胤,也讓我們無法輕舉妄動,情況確實有些糟糕。但是父皇也不妨這麼想,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和蚌相爭,漁翁得利。下令趙匡胤剿滅朱溫,豈非兩全其美之策?”
李肅點了點頭,這個想法他也想到過,卻是因為一些疑慮,難以決斷。但是李盛能夠想到這些,李肅還是頗為欣慰,甚至考慮是不是將挑選繼承人的範圍再擴大些。為了看看這個想法是李盛自己想到的還是事先被人告知的,李肅問道:“盛兒,你有沒有想過,若是這麼一逼趙匡胤,他會不會趁勢而起,同樣舉兵造反呢?若是出現這種情況,又該怎麼做?”
原本李肅隻是想通過這麼問看看李盛的反應,根本沒想過得到什麼正麵答案,卻不想李盛居然侃侃而談說道:“父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語氣堅定而自信,隨即不待李肅發問接著解釋道:“父皇,朱溫和趙匡胤兩人之前的任務是什麼?戍守邊疆!朱溫為何敢出兵造反?那是與梵國達成了協議。看看此時梵國沒有趁火打劫就知道了。趙匡胤戍守的北俱蘆洲乃是妖族橫行,趙匡胤能夠與妖族達成協議嗎?不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趙匡胤不能也不敢與之合作。因此趙匡胤後方不穩,不會如朱溫一般肆無忌憚。因此兒臣認為,之前提議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