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冷眼看去,說話大臣乃是李元之人,顯然是代表了李元的意思。而很顯然,朱溫與趙匡胤中定有一人向李元示好了,否則李元根本不會派人出麵搖旗呐喊。當然,李亨在表達自己意思之後,也根本不用親自出馬,自然會有人為他衝鋒陷陣,表達觀點。
果然在看到李亨不悅的皺眉之後,立即有人出列說道:“殿下,微臣認為不能再增兵了。如今我大唐士卒過億,完全可以維護天下太平。那些戍邊將領為了多得糧餉,自然是危言聳聽,從朝廷要到增兵名額,實際卻不增兵,而是吃空餉,中飽私囊。因此這個事情,殿下不但不應該同意增兵,還要怒斥其險惡用心。”
“簡直一派胡言!”忽然有人跳出來反駁道,而且此人是李乾的人,此人略一躬身說道:“殿下,無數將領在邊疆為我大唐安危拋頭顱,灑熱血,貢獻一切。到頭來卻是換來如此評價,真是令人心寒!是,我大唐有雄兵過億,但是我大唐幅員廣闊,百億平方公裏,分散下來,自是兵力薄弱。這些年梵國與北俱蘆洲的妖怪確實是活動頻繁,讓戍邊將士壓力倍增,上書求增兵乃是必然,還請殿下應允。”
“殿下,微臣認為不應該增兵??????”
一時間三方大臣領悟到各自皇子的意思,紛紛出言表達自己的意思。又有那中立的大臣,因為各種原因,或是反對,或是同意,紛紛攘攘。李亨立於台階之上,冷眼旁觀。李元與李乾之人都是出言讚同,聯手之下,反倒是聲勢比李亨一方大了些。
李亨眼看自己一方觀點漸漸被壓製下來,冷哼一聲說道:“朝堂之上,吵吵嚷嚷,成何體統?既然分歧較大,那就采取折中辦法。兵部尚書派人前往邊疆查看事情,回來稟報情況之後再做定斷。可還有其他事情上奏?”
李元和李乾互相對視一眼,眼中閃過一絲無奈。李亨占據先天大義,讓兩人平白的束手束腳。就像這次,眼看就能占據上風,壓李亨一頭,卻被李亨輕描淡寫的打斷,有苦難言。而且這還是兩人聯手的情況,若是一對一,根本就是毫無還手之力。
沒有人再上奏,於是李亨宣布退朝。兵部尚書跟隨李亨前往東宮,商議派遣使者前去查探的事宜。一進入東宮,揮退左右之後,啪的一聲,李亨就將一極品靈玉茶杯摔得粉碎,眼中怒火升騰,喘著粗氣,胸口不停的起伏,臉上一片漲紅。
兵部尚書歎了口氣,心道剛才雖然強行打斷了李元和李乾一方大臣的進攻,但顯然落了李亨的麵子,也難怪李亨如此火大。隻是這麼激烈的反應說明,李亨還是太年輕,沉不住氣。兵部尚書勸道:“殿下小心身體,不值得為此生氣。此次都怨微臣沒有提高警惕,提前做好準備,讓二殿下和三殿下聯手打了殿下個措手不及,還請殿下恕罪。”
李亨一擺手說道:“大人這是何必,本殿下生氣並非因為這些。大人乃是兵部尚書,可知道如今大唐過億士兵如何分布?”
兵部尚書說道:“此乃微臣分內之事,自是知道。五千萬戍守邊疆,主要集中在西疆和北疆。其餘尚有四千萬分布大唐各州郡,再有一千多萬集中在長安周圍,拱衛都城。”
李亨冷聲說道:“其中我大唐能夠控製的不過三千萬,而皇室能夠直接調動的,不過千萬。如今已經是各方將領擁兵自重,我皇室形勢岌岌可危了,李元和李乾那兩個家夥還在想著內鬥,拉攏那些將領,增加他們的兵力。他們就不怕有朝一日他們擁兵自立?這才是我生氣的原因。”
兵部尚書聞言慚愧說道:“殿下深謀遠慮,明察秋毫,微臣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燕雀難知鴻鵠之誌了。殿下意思微臣已經明白,定然安排可靠之人,將增兵一事破壞,還請殿下放心。”
李亨微笑道:“如此有勞大人了!”
兵部尚書離去之後,李亨自得一笑。說服這些中立大臣,還要以大唐利益打動他們。邊將擁兵自重問題,李亨自是心中戒備,但卻不想他說得那麼在意。李亨之所以這麼說不過就是為了光明正大的破壞增兵而已,誰讓那兩個人找了李元和李乾而沒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