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一塊錢經濟學(1)(1 / 2)

有個人拾到一隻蘋果,而他真正想得到的是一塊錢。另一個人手裏有一塊錢,他很想吃蘋果。不過,對第二個人來講,這個蘋果用0.5元來買,才比較符合他的意願。

於是,兩個走到一起,進行了討價還價,最終,兩人都做出讓步,第二人花了0.75元買到了蘋果。雖然這兩個人沒有得到他們預期的最大利益,但都在可能的程度上得到了自己最大的利益。

難倒經濟學家的一塊錢

曾任英國首相的羅伯特·皮爾爵士向英國的商會提出過一個後來很出名的問題,“什麼是一英鎊?”而今天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卻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不僅如此,在西方經濟學的教科書中常常是在數章或數十章之後才談到什麼是貨幣,盡管在此之前已經大量地談論以貨幣來計量的價格了。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這種安排,就是為了回避“什麼是一塊錢”這個問題,因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回到勞動價值論上去,而這正是西方經濟學家竭力要回避的問題。

關於貨幣的定義和說明,西方經濟學的著名教科書中指出,“貨幣是能夠被普遍接受的充當交易媒介的任何一種東西。”而西方經濟學的另一部著名教科書則認為,“貨幣是經濟中人們經常用於向其他人購買物品與勞務的一組資產。”該教科書還指出,“你錢包裏的每一張紙幣上都寫著:‘這張紙幣在法律上可以償還公共與私人的一切債務。’”

然而,你不可能用一塊錢(無論它是一美元,還是一歐元或者是一元人民幣)去償還你購買一幢住房所欠下的購房款。紡織品也曾做過貨幣。但是,在白居易的《賣炭翁》這首詩中,用“半匹紅綃一丈綾”交易一車千餘斤的炭卻是強買強賣。僅僅是因為賣炭翁不願意接受紅綃和綾嗎?不是的。而是因為紅綃和綾的量太少,如果是千匹紅綃百丈綾,賣炭翁是一定願意接受的。可見,在貨幣的定義中,說明貨幣的量是非常重要的。不說明貨幣的一定量是指什麼,就不能說明什麼是貨幣。

在商品交換中存在著兩個矛盾,其中一個矛盾來源於商品本身的二重性。

商品是以鐵、衣服、小麥等各式各樣的使用價值或商品體的形式出現的。這是它們的日常的自然形式。但它們之所以是商品,隻因為它們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價值承擔者。然而,它們並不能同時發揮使用價值和價值的作用,即它們不能既作為使用價值被占有者消費掉,又作為價值承擔者被占有者拿去交換其他的商品。潛藏在商品中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這種內部對立,在商品交換中,通過外部對立,即通過兩個商品的關係表現出來了。比如,在2公斤茶葉=1件上衣這個交換公式中,茶葉代表對立中的使用價值一方,上衣代表對立中的價值一方。也就是說,在這裏,被買來消費的是茶葉,茶葉發揮使用價值的職能。而購買2公斤茶葉付出的代價,是1件上衣。上衣不是直接用來穿的,而是用來購買茶葉的,1件上衣在這裏表現了2公斤茶葉的價值。如果把這個等式反過來,即1件上衣=2公斤茶葉,那麼含義也就大不相同了,上衣就成為代表使用價值的一方,而茶葉就成為代表價值的一方了。由於茶葉、上衣和其他商品在代表價值方麵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比如不便分割、不便攜帶,尤其是這些商品單個產品的價值量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髙而貶值幅度較大,於是對立的價值一方,即表現價值的商品越來越固定在某種獨特的商品上,並由這種獨特的商品作為商品流通的中介,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於是貨幣就產生了。這種獨特的商品,也就是金,就成為貨幣。由於它本身是包含有價值量的商品,因而就能夠作為價值尺度去比較其他商品的價值量。

商品交換中的另一個矛盾是如何使商品交換按適當的交換比例進行。也就是說,在用上衣代表價值且2公斤茶葉件上衣時,如何用1件上衣隻換1公斤茶葉並以上衣的形式保有相當於另1公斤茶葉的價值量?隨著貨幣的出現,由於所有的商品都可以轉換為便於分割的貨幣商品,它們的商品價值量也就都轉化為同名的量,即金量,這個問題就由金作為貨幣商品執行一般的價值尺度的職能來解決了。不同商品的價值表現為不同的金量,就可以互相比較和計量了。

但是,這樣一來,在技術上就有必要把某一固定的金量作為商品價值的計量單位。這個計量單位本身通過進一步等分而發展成為標準。貴金屬在變成一塊錢經濟學貨幣以前,在它們的金屬重量中就有這種標準。因而,這些貴金屬原有的重量標準的名稱,也是最初的貨幣標準即價格標準的名稱。例如,1英鎊原來是真正1磅重的銀的貨幣名稱。

要注意的是,作為價值尺度和價格標準,貨幣執行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職能。在1件上衣=3克金中,金是作為價值尺度來計量上衣的價值的,而在3克金=3×1克金和6克金=6×1克金中,1克金是作為價格標準去計量3克金和6克金的不同的金量。因此,如果金的價值跌去一半,而上衣的價值不變,那麼1件上衣=3克金這個等式就要轉變為1件上衣=6克金,而等式3克金=3×1克金和6克金=6×1克金則仍然保持不變。金本身的價值是由生產它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並且要通過其他凝結著同樣多勞動時間的商品的量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