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需要使用大型加工設備製作的零配件,牛小強自己親自動手進行加工,那些需要高端複合材料進行鑄造的零配件,牛小強則借用麻省理工的實驗室去製作。
牛小強的工作效率要比其他人更高,因此他隻花了兩天兩夜的時間,就完成了零配件的製造工作。
再然後他親自動手,把采購來的零配件和自行生產的零配件組裝在了一起,最終打造出了一顆專門針對石油的紅外線電磁波探測衛星。
類似的衛星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名其名曰“地球資源勘探衛星”,不過其他公司研發的這類衛星精準度比較低,很容易受到其他電磁波的幹擾,無法精準的得到相關探測數據。
牛小強主導研發的這顆衛星就不一樣了,這顆衛星的理論勘探精度要比其他公司推出的資源勘探衛星高了至少十倍,抗幹擾能力更是提升了幾十倍,在性能上要遠遠超過其他的同類衛星。
當然了,這顆衛星並非是完美無缺的,它同樣存在著一些無法消除的缺點。比如說探測深度非常有限,隻能對地表以下三四千米的情況進行較高精度的探測,超過四千米的深度,衛星的探測精度將會大大降低,基本沒什麼參考意義可言。
再比如說這顆衛星對於溫度有些敏感,這主要是衛星上安裝的傳感器性能不夠好。隻要溫度在零下二十度和零上二十度之間的時候,衛星的探測精度是最高的,一旦超出了這個範疇,精度就會因為傳感器而受到影響,溫度的差異越大,精度就越低。
正是因為這個缺點的存在,使得這顆衛星在很多地區都無法發揮出作用,比如說氣候惡劣但石油儲量極為豐富的中東地區,這顆衛星基本形同擺設。
不過在其他溫度條件不是太惡劣的地方,這顆衛星還是可以起到巨大作用的,對於那些淺地質表層的石油礦藏具有很強的探測能力。
雖然衛星的性能距離牛小強當初的構想有著很大的差距,但這已經是牛小強目前能夠做到的最高地步了。不是他個人的技術不行,而是全人類的整體科技水平不夠高,使得牛小強沒辦法使用那些他預想中的高科技設備。
牛小強也沒有太多時間參與這個計劃,還有許多其他的事情等著他去做。因此他隻能將就一下,看看能不能用這顆衛星探測到隱藏在遷地址表層的油田。
牛小強覺得成功的概率還是很高的,全球的陸地麵積這麼大,總會存在著淺地質表層的油田,隻要氣溫條件合適,這顆衛星應該能夠有所發現。
牛小強以前並未接觸過衛星技術,這一次還是靠著幾位得力助手的幫助,這才完成設計和製造工作的。
衛星組裝好後,牛小強第一時間撥打了洛克菲勒的私人電話號碼。
43227/571120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