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七八章 采集(2 / 2)

即便穿梭機本身,體積巨大,原因之一也是為了抵抗木星的強烈電磁輻射,

乘客隻能躲藏在屏蔽層後,什麼也看不到。

但在“裏世界”,顯然,虛擬這一段過程,則並不困難。

追隨“集氦穿梭機”的移動,從庫房平穩移動到電磁入軌設施的起始點,一陣瘮人的電泳聲響起,待在原地的方然目送穿梭機加速、遠離,直到飛向太空,才迅速切換視角,避免直接的加速體驗而導致眩暈。

一旦飛離木衛三表麵,接下來,穿梭機會逐漸減速、直到飛進木星引力的優勢區,再逐漸加速並以橢圓軌道掠過木星。

這時間,還是比較漫長,畢竟木衛三離木星表麵恰約1,000,000公裏,

飛船大約要一個蓋亞日才能抵達。

既然是虛擬過程,可想而知,這段逐漸遠離木衛三、接近木星的旅程,會被係統“快進”處理掉。

大概隻過了幾十秒,視線中,通體淺黃、密布赭石色橫條紋,看起來甚至有些猙獰的木星,就從一開始的餅狀,迅速接近、擴張,最終完全撐到一半視野那樣大,而六百米長的穿梭機,就在這大片的淺黃之上,

疾速飛掠。

疾速,自然是這樣,與蓋亞表麵的“第一宇宙速度”相比,木星表麵的環繞速度高達每秒四十二點六公裏。

如果穿梭機的速度低於4k/s,又沒有額外的升力——就像現在這樣,則必然逐漸墜向木星表麵,盡管穿梭機的機體已經是飛翼布局,速度又很快,但在極端稀薄的木星大氣頂層,也沒有多少升力。

另一方麵,要在成分極其稀薄的大氣頂層,收集氦元素,速度當然也有一定的要求,否則猴年馬月也裝不滿貨倉。

一邊疾速掠襲,準確地講,是沿設定好的近橢圓形軌道,穿過木星那寒冷的大氣頂層,穿越距離、時間與作業過程,都經過一番權衡,待穿梭機脫離大氣頂層時,

恰好可以裝滿容積約1,00,000立方米的貨艙。

一百二十萬立方米,數據,似乎很可觀,不過氦在零攝氏度時,密度僅為每立方米1786克,超低溫狀態下也不過每立方米一公斤左右,而在穿梭機上將其液化,並不現實,所以每次穿梭采集的氦,大概也就是100噸。

100噸氦,多不多,卻是舊時代之世界年產量的近百分之十。

而木衛三基地的“集氦穿梭機”,已經有幾百架之多。

如果開足馬力、全力采集,每都能獲得1,000至5,000噸的高純度氦。

這樣一種手段,即便考慮到穿梭機的損失率,和巨大的配套投資,

也比人類在蓋亞上搗鼓然氣分離,或者幹脆用多級分餾法從空氣中提純氦,更加經濟。

何況關於然氣,乃至其他一係列蓋亞表麵的自然資源,在第三、四次蓋亞大戰中,遭遇嚴重破壞,原聯邦所在的北大陸,氣田十有八九都無法運作。

產業所需的氦,一段時期內曾高度依賴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