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每石兩貫(2 / 2)

這樣兩方就有了分歧接著就在這個問題上開始太假還價,不過商人的態度非常的明確雖然朝廷采購的數量很大,但是比起他們自己銷售來其實並不少賺多少。

李承乾這時候有點蒙了,他沒有想到商人們的態度會如此強硬,結果負責運輸的價格被商人們定在每石兩貫四百錢,這下輪到朝廷官員們為難了。

結果第一場采購談判就沒有成功,其實朝廷采購的這部分糧食其實並不多在,經過跟朝廷稟報之後第二場價格以每石兩貫的價格進行收購,不需要商人負責運輸,統計朝廷一共購買三十萬石糧食,合計六十萬貫錢。

這些糧食足夠二十萬人吃半年的了而且加上朝廷從百姓手上收集的糧草足夠朝廷正常消耗的,商人們倒是不以為意這點糧食對於他們來不算什麼,免除了糧食運輸的麻煩商人們也是樂見其成。

合劑每斤二十文的價格商人們還是賺到的,就在朝廷采購糧食的時候成都那邊的糧食已經被銷售到了距離近的各個州府,采購價依然是二十文每斤。

元善都沒有想到這糧食價格會有如此波動剛開始的時候元家收的糧食才十文錢,經過朝廷采購之後這價格立刻就上升到了二十文錢。

大唐各地的糧商們紛紛趕往成都進貨,而且南方的糧商特別的多可是他們銷售的地方確實在北方,三十多個富商也是將玉米快速的運往各個家族中的產業中去,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整個大唐幾乎有三分之一的人買到了便宜的玉米。

集中倉庫作為張安的一個中轉站也迎來了來自洛陽等地的各大糧商,經濟開發區每都迎來送往大量的車隊,而藍田縣內的客棧酒樓等生意也是跟著異常的火爆,甚至連租借農家院的生意也開始興起了,沒辦法誰讓需要住宿的人多呢。

到了十一月底元家已經有三千輛馬車投入使用了,同時也接到了朝廷的一部分軸承的訂單,現在的軸承價格已經降到了一百貫一套,朝廷當即就訂購了兩千套軸承,生產這些軸承也就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至於朝廷怎麼用那元家工坊就不管了。

十二月初,元家工坊的第一台蒸汽磨麵機被打造了出來,飛輪帶動磨麵機箱體中的長條鐵片將玉米打碎之後通過濾網來調整玉米麵的粗細,這台機器看似簡單但是濾網的生產可是用了很多的功夫。

蒸汽磨麵機的磨麵速度非常的快,不過弊端就是磨出的玉米麵並沒有用石磨的細致但是用來喂雞和喂豬完全夠用了。

以現在的玉米價格來看還並不穩定,所以元善現在也不收購糧食了隻是將元家在成都種植的玉米先運輸回來,希望玉米價格降下來之後再另行打算。

? ?希望讀者們能夠多多支持,求打賞,求收藏,推薦票,給幾張月票吧!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