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電影隻是電影(2 / 2)

“所以,你回國發展?”

張俊生點頭:“嗯,我在好萊塢呆了幾年,然後發現這個世界上的文化,有三分之二都是美國主導的,它向中國大量輸出文化,占有我們的市場,但我們中國應該身處一隻手將世界的動脈文化抓住,讓我們的文化輸出出去。”

……

接下來的話題變成了正在熱播的《人民的名義》…

張俊生也是投資人、出品人之一…

方曉敏用一種很篤定的語調開口:“我們知道這部戲很難…”

“…打斷一下,您指的是什麼?”

“投資啊,我聽李璐導演了,《人民的名義》一開始沒人看好!”

“…他想多了,《人民的名義》從一開始立項悅華就全程跟蹤,直接投資了八千萬,還是因為最多隻能占百分之六十的投資額…”

張俊生有點奇怪的看了方曉敏一眼:“有金盾影視、最高檢站隊,這部電視劇怎麼可能找不到投資人呢?”

方曉敏有點抓狂,這根預料中的回答不一樣啊,趕緊想了點:“可是尺度也太大了…”

張俊生聳了聳肩:“…所以,才需要最高檢站位啊,否則,我也不會投資。”

“…那你對《人民的名義》四十幾位老戲骨才拿了00萬的片酬,一部IP改編劇鮮肉直接拿了1億片酬,有什麼看法?”

“不知道,反正我不會給那麼多錢,我覺得鮮肉如果真有信心扛收視率、扛票房,可以簽分成協議啊!沒有必要給那麼高的片酬!”

“好萊塢演員片酬模式:劇組前期支付當紅影星一部分現金,不超過影片製作成本,之後參與票房分成,演員與作品捆綁。”張俊生皺了皺眉頭:“我要替不少演員句話!很多時候演員要求超高片酬是由於電影不好,責任不全在演員本身。”

“如果電影劇本優良,很多演員不會開出價片酬,甚至隻要低價,為的是最終自己能被選中出演;而麵對較差劇本製作,演員不願出演於是開出價,一方麵可能希望劇組棄選自己,一方麵如果真的選上,又可以當做賺錢機會。”

“而且你不給這個錢,會有其他人給!”

方曉敏眼睛一亮:“所以,你不讚成限薪令?”

“…這個很難,娛樂是一個產業鏈,明星和渠道都是這個產業鏈上的一環。以前“渠道”很強勢,特別是媒體,壟斷性很強,與明星的“然壟斷”相抗衡,產業鏈上的利潤分配比較均衡,明星收入雖高,但片酬也不會超過製作成本的三成。但現在不一樣了,利用網絡“去渠道化”效應,“明星”的壟斷地位再也不受渠道製約了,片酬漲漲漲到製作成本的七成,製作方隻能壓縮正常的製作費用,最終損害整個產業鏈的利益。”

““限酬”不是什麼“不懂經濟”的瞎折騰,而是“產業鏈利益分配的重新洗牌”。”

“這個有專業人士去琢磨,我就不了…”

張俊生扯開了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