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喜訊(第二更)(1 / 2)

“接下來的幾年中,市場上肯定會出現一大批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這是中國電影市場的規律,什麼火,就一窩蜂地擁上去,直到把這種題材拍爛為止,恐怖片、青春片,莫不如此…”

“我覺得這是好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永遠不嫌多,因為這對社會進步會有幫助!”

“…拍完《花木蘭》,我可能會拍幾部戰爭片練練手…”

“是的,《高山下的花環》沒能過審…不急,再等幾年唄…”

“…確實有借鑒《辛特勒名單》,平民英雄題材創作有個模式,男主角從不關心到關心,慢慢實現轉變。”

“與其《我不是藥神》貼近韓國電影或好萊塢電影,不如是貼近一種成熟的、國際通用的電影工業模式。”

“票房?我已經很滿意了,明觀眾喜歡這種類型的電影。”

“做導演,歸根結底不是技術,而是世界觀和價值觀,也就是導演本身的知識儲備還有審美取向,不和能不能做到是兩碼事,但始終要有人敢於出想法,即使那是一個特別真的想法…”

最後一個問題是‘您對中國電影怎麼看?’

“…前途很光明!”

……

現代的商業市場,被好萊塢霸占著,好萊塢式的電影風格已經是現代電影的主流,好萊塢電影並不是一種電影類型,而是一種電影方式,明快的剪輯手法,情緒點的控製…

我們的電影人在學習他們!

最終是可以實現彎道超車的…

隻是現如今的市場,雖然群雄割據,悅華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市場主基調是不變的,一個電影人要想某得一席之地一定是先選擇迎合市場再逐步跳脫市場做自己,不然沒有票房保證,投資人不買你賬,就沒有資金和機會再去拍所謂的電影。

在電影市場上普遍的光環效應下,人們看電影除了看主演外,也會關注導演,如果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導演拍出來深刻的電影,大眾是懶的剖析的,相反如果是名導就算拍爛片,也會引起二級市場的嘩然,正麵的反麵的都會形成口碑營銷,既能為電影帶來影響力,話題啟動者也會因此而變得更有號召力。

其實口碑好的電影,在圈子裏不會被真正埋沒,而是資本會對他們重新審視,重新上路。

投資人手頭上的錢,也不是亂花的,打個比方,一個有觀眾基礎的電影項目,和一個冷門的電影劇本,但是寫的很深刻!

這種情況下,大部分投資人會選擇包攬!

兩個項目一起啟動!

有觀眾基礎的電影賺錢,另一部電影賺了口碑。

對於這部成本電影,也算是贏了,因為之後會有源源不斷的資本找到他們。

其實,大量投資大IP的模式,不光是國內這麼做,全世界都這麼做。

拿好萊塢舉例,從1970-000年,0年內隻有14部英雄電影,但現在,光是016年,就有9部英雄電影上映。

資本都是趨利的!

市場還在擴展,隻要這個基調不變,影視行業的寒冬永運不會到來…

……

新西蘭,奧蘭克。

柳思思有點心疼地撥弄張俊生頭上的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