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原理藩院,現總理衙門當中熱鬧的不得了。
先是各種搬遷整理以及更換匾額之類的活計,然後又是為期整整三的最高會議。
在那三會議裏,京城當中的所有明教高層,包括軍隊當中的高層,全部都有參與其中。
雖然整體局麵肯定不能算特別的公正民主,但是總體來還是勉強能算貴族議會的。
大家意見也都有收集整理,並沒有搞什麼一言堂。
因為會議之前,畢禾就已經把薑浩想要讓明尊做皇帝,自己做總理的事情告訴了他們,並且和他們討論了兩三次。
所以會議開始,包括會議過程當中聽到薑浩描述的各種情況,他們倒也不至於太驚訝。
反倒還因為薑浩的講解,對先前一些感覺迷惑的地方豁然開朗。
場麵頗為其樂融融。
即使畢禾在季越來前的那一個星期已經加大了宣傳力度,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軍隊高層而言,他們還是更願意畢禾當皇帝。
熟人社會和人情社會是漢文化當中的傳統人際關係渠道。
不管怎麼,他們都是和畢禾更加的熟悉,也更了解畢禾,跟畢禾的關係更好。
如果讓他們自由選擇,刨除掉明教教眾那一部分高層,剩餘的普通軍隊高層肯定更願意選畢禾。
可是畢禾他不願意。
如此一來,薑浩自己提出,自己也不做皇帝,讓一個虛無縹緲的神靈做皇帝,自己做類似於宰相的總理,大家心裏就好接受多了。
怎麼形容呢?
就比如,某個人對父母要把自家的牆給砸了,開個門,然後父母嚴詞拒絕,僵持了一段時間之後退了一步,那要不開個窗戶?
如此一來,對比於先前把牆砸了開個門而言,隻開個窗戶,無疑要好接受的多了。
薑浩這個也是一樣。
在他來之前,宣傳的一直都是他做皇帝,大家心裏雖然可能也有些不太舒服,但是在畢禾的勸之下,基本都不會在表麵流露出來。
但是來了之後,變成要當跟宰相差不多的總理,那大家心裏頓時就好接受多了,也沒有什麼不滿意的了。
都沒有人不滿意了,場麵能不其樂融融嗎?
最後,在三最高會議結束之後,有關於建國稱製的具體情況就已經給定了下來。
國名華夏,年號聖火!
國旗為聖火之輝,國主為無上明尊,總理大臣聖子薑浩攝政,總司令左護法畢禾攝軍,總參謀長右護法胡海攝軍政,總高官唐輝騰攝監管督軍之權!
其餘各大軍政官員皆有明確職權劃分,華夏國軍政框架基本構建成功。
軍政框架的構造,薑浩主要參考了他出生國家的一些軍政名稱和具體職位劃分。
基本也能夠將軍權同樣一分為三,不至於讓一人獨掌大軍。
三個人彼此可以互相製約著。
在建國稱製的具體情況徹底定下來後,接下來的半個月時間,京城這邊幾乎都在忙這件事。
一直到將近十一月底,登基大典,開國大典之類的慶典才在不倫不類的禮儀當中順利結束。
至於為啥不倫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