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澳洲殖民地(跪求月票)(2 / 2)

他又仔細吩咐這些土著一番,待吃過午飯,便讓他們各自散去了。

之後不到一個月工夫,以泉州為中心,附近二百裏的澳洲土著的生活發生了翻覆地的變化。

首當其衝的便是各部落進駐了幾名華人,作為“總督特使”負責管理。不過土民們卻稱呼他們作“祭奉神使之人”。

特使先是帶給土民們弓箭和獨輪車,隻是這兩種東西,便令他們的生活獲得質的飛越。

林遙岑還讓人將距離較近的幾個部落組織在一起,抽調精壯建成狩獵隊,由明軍士卒訓練、指揮,在草原上“拉網”式狩獵。

得益於弓箭的強大威力以及澳洲野生動物的低智商,狩獵效率高得驚人,狩獵隊出門半,就能帶回大半個月的食物,然後用獨輪車樂滋滋地運回部落去。

很快,林遙岑就不得不嚴令必須按需取獵,否則照這個撲殺速度,用不了幾年,土人就會將附近獵物一掃而空。

而這些狩獵隊,就成了大明在澳洲的殖民地軍隊的雛形,日後他們更是隨水師戰船出征巴達維亞,立下了不的戰功。

比起弓箭和獨輪車,對於土民們吸引力最大的卻是兩種在大明極為常見的東西——鐵鍋和調味料。

有了這兩樣“神器”,食物的味道立刻變得妙不可言。土人們但凡吃過加了鹽和胡椒,用鐵鍋煮出來的飯食,再讓他們去吃幹烤出來的東西,簡直比殺了他們還要難受。

更不用“祭奉神使之人”還會一種神秘的製作食物的方法——炒菜。

那個味道,簡直無法形容!吃一口就能飄上去。以至於想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吃一頓炒菜成了對土民最高的嘉獎。

當然,林遙岑始終將箭頭、鋼刀、鹽、馬匹之類的資源牢牢控製在泉州,甚至鐵鍋都是按照每三十名土人一口來配發。

由於生產力的提高,附近土著部落很快有了剩餘勞動力。

林遙岑授權胡元才將部落中的精壯男子聚集起來,正式開始發掘銅礦,僅半個月工夫,便有上千名精壯土民自發趕往銅礦勞動。

這些土著們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在銅礦幹活管吃管住,而且還能賺“寶鈔”,何樂而不為?

這種“寶鈔”到手之後,可以跟“祭奉神使之人”換取食物、鹽、胡椒,那可都是能令整個部落垂涎的好東西。甚至連鋼刀都能換,那更是隻有部落頭領和祭祀才能擁有的寶物!隻是價格極貴就是了。

按照大明子的指示,殖民地從一開始就推廣紙幣。一來土人的技術能力絕不可能仿造出假鈔來,二來可以節省出大量的流通金銀。

在鹽、胡椒甚至鋼刀的激勵下,土著們的工作熱情空前,又一個半月之後,澳洲第一批銅礦石已經裝船運往大明——比幾內亞那邊快了一倍有餘!

同時,選擇接受泉州領導的土著部落在充足的食物和先進工具的幫助下,整體實力大為提高,在與更遠處的部落的戰爭中幾乎完勝——那些沒有與大明建立聯係的部落可不受林遙岑“不得擅自廝殺”的規矩保護——就算不甚戰敗,很快就有部落聯合組建的狩獵隊去為他們報仇。

於是更多的部落慕名前來泉州投誠。在不久之後,隨著鹽、胡椒、馬匹等物擴散開去,“祭奉神使之人”的傳開始遍及整個澳洲西北,泉州幾乎成為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