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衛軍使用的新型炮架原本就是以炮口朝後的狀態運輸火炮的,此時連掉頭都省了。訓練有素的炮兵迅速拆掉炮尾支架上的車輪,將馬匹拉開,火炮幾乎立刻便做完了發射準備工作。
幾名炮兵管隊已經在開始估算敵軍距離了。
而蘇承羽的望遠鏡裏,清軍正在迅速結成一個奇怪的陣型。
中心的方陣由五行十餘列手持奇怪長槍的清軍組成。整槍長度超過四米,槍的前半部分斜伸出十幾支一尺多長的枝杈,蘇承羽腦海中立刻出現一個詞——狼筅。正是戚繼光的狼筅!
在狼筅方陣兩端靠後的位置則是兩個稍的鳥銃手方陣,每方陣都是整齊的五行五列。
狼筅手和鳥銃手拚成的長條形中,所有人都是間隔三尺,共有數十個這樣的混合方陣左右相連,組成一個一裏左右的長蛇陣。
這陣勢咋看上去和蘇承羽的線列步兵陣型頗有些相似,隻不過是由狼筅手和鳥銃手混編,士卒的間隔也大了許多。
蘇承羽幾乎是脫口而出,“莫裏斯方陣!”
柯永盛指揮清軍排出的正是十七世紀初,荷蘭軍事家莫裏斯發明的作戰陣型。比當時風靡歐洲的西班牙大方陣有著巨大的進步,他將臃腫的西班牙方陣改編成了靈活快速且火力更為強大的型混合橫陣,再用的橫陣組成狹長的陣型。
這種陣型正是後來主宰世界所有戰場的線列步兵戰術的雛形。
要知道,莫裏斯方陣在歐洲也剛才出現不過三四十年,對於信息閉塞的明代,柯永盛簡直可算是運用了世界最先進的軍事戰術!
不過柯永盛這線列步兵戰術的雛形將要麵對的卻是百年後完全發展成熟的線列步兵。
然後蘇承羽便看到在莫裏斯方陣的一側,有二十多門火炮正在進行發射準備。每一門炮的旁邊都支起了一個高大的三角形木架,有清兵用繩索繞過木架頂端的滑輪,一頭綁住火炮,另有十多人用力拉動繩索另一頭。沉重的炮身便逐漸離開了地麵。
但可以看得出來,這二十多門火炮是聚集成一個炮兵陣地的,和明軍將火炮夾在銃手之間使用的傳統方式完全不同。
這又是歐洲另一項新出現不久的戰術思路——火炮集中使用。
要起來,除去賣國賊這一點,還真得誇你是個勤奮好學的將才。蘇承羽“遺憾”地搖了搖頭,“不過再勤奮的馬,也絕對跑不過火車。”
他隨即下令,龍衛軍兩翼的炮兵以斜角射擊清軍步兵方陣。
驃騎兵負責掩護步兵兩翼。
重騎兵和龍騎兵從兩側緩慢接近清軍,但在敵步兵方陣瓦解之前不得發起進攻。
步兵線列前進接敵,準備執行抵近射擊戰術!
他收起望遠鏡,望著遠處清軍排列整齊的“先進”方陣,似在自言自語,“再過半個多世紀就會有人告訴你,對付莫裏斯方陣最好的戰術,就是線列步兵。”
? ?有件比較重要的事情。
? 對於廣大書友經常吐槽的主角名字問題,我在書評置頂了一個投票(起點的兄弟請回複流氓~叁發的置頂帖)。希望大家能來投票,以決定今後是否將主角的名字改用朱琳渼(史實姓名)。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