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民學識淺薄,不敢為陛下獻策,但可就自己所知一二言說於陛下!”見南朝皇帝向自己請教,劉因還是有些恍惚,但很快便冷靜下來,略一思索道。
這些日子南朝皇帝知其在觀察自己,而他何嚐不是在考察其。以他來看,南朝皇帝雖然年輕,但做事沉穩,行事果決,十分受臣僚們愛戴。難得的是其身為皇帝,待下和善,對他們從不苛責,且生活簡樸,身上穿的常常是與侍衛同款的舊衣,吃的也與眾人無異,非遇假日和大事少有宴飲。
在治政上,劉因也發現南朝皇帝關心民生,出台的政策也多維護平民利益。在選才用人上雖事功輕學,他也能夠理解,畢竟維護一個國家的運轉缺不了錢糧,而這麼多年來時刻麵臨外敵威脅,也需要巨額的軍費保證戰爭開支,如此用人也是出於現實的需要。
他也明白中原士人在蒙廷屢遭色目人打壓,也多是因為獻策好高騖遠,太過理想,難以實施。又眼高手低,不善理財,無法解決現實問題,才被大汗所棄,一再坐冷板凳。而急功近利的蒙汗啟用擅於理財的色目人上位,卻導致官員貪腐,政治糜爛,國家動蕩,民不聊生。兩廂相較,南朝皇帝還是清醒的。
當然南朝皇帝在劉因眼中也非完美,並非一個聖君明主。比如其窮兵黷武,自繼位後就不斷發動對元廷的戰爭,導致戰亂不止,百姓遭難。再有其不敬天地,藐視聖賢;不遵禮法,行為隨便,不拘小節,缺乏君王的威嚴等等。但總得來說,還算不上昏君,勉強有中上之評吧!
“先生請不吝賜教!”人家謙虛,趙昺卻不能不尊重,讓人換下沒了滋味的殘茶,重新煮了新茶呈上,親手給其斟上道。
“自古中原與北方民族的博弈從未停止,無論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如何更迭,兩大勢力不得不長期共存和博弈,而中原曆朝曆代對其的政策也各有千秋,不一而足。但總歸不外有三。”劉因咂了口熱茶道。
“從漢初和親到南北朝末年北齊、北周對突厥的拉攏,再到安史之亂後唐朝同回紇帶有補貼性質的貿易,再到宋給遼金所賜的“歲幣”,實質上便是以財帛買太平。從現實來看,這比之發動戰爭所耗要小,但是效果卻要看對方的意圖。”
“漢初,匈奴人的誠信頗有問題。在確定了和親且按照固定數目每年給匈奴人供奉後,匈奴人仍多次違約入侵、掠奪,並要求漢朝政府增加供奉的數量和類型。因為在西漢建立到漢文帝時代,匈奴仍在不停擴張領土,並徹底擊敗了宿敵月氏人,因此對各種中原物產的需求大為增長。”
“除此之外,匈奴人還要求漢朝在邊境重開貿易。但漢廷並不喜歡邊境貿易,其原因也是出於政治:一方麵,這些邊境區域不久前還屬於韓、趙、燕等異姓諸侯國,邊境流通性太強的話,許多遺民會去投奔匈奴人保護下的諸侯王後代;另一方麵,草原世界此時的冶金技術極為落後,鐵器極為稀有,如果廣泛開啟邊境貿易,走私這些物資就變得容易許多,漢對匈奴的技術優勢就會被抵消。”
“此外,匈奴的強力存在本身就是對中原中心世界觀的挑戰。雖然漢景帝時期,漢匈之間隻剩下一些零星搶掠,但漢朝對和親政策的效果並不滿意,這也是為何到漢武帝時代,漢朝轉而對匈奴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原因。”
“相比之下,北周、北齊、隋末唐初對突厥人的拉攏政策,以及唐朝中後期和回紇人的貿易,都比漢匈和親有效許多。一方麵,突厥人、回紇人的政治組織水平還不可能真正吞並漢地;另一方麵,中原在相對實力較弱的階段,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以較低成本來安撫北方邊界。這個階段的和平政策,反而雙方都能接受,所以較為穩固的。”
“但隨著草原接受漢化,其的組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遼時代,通過對遊牧區域和華北北部漢地的有效分治,草原民族有了在漢地建立農耕政權的能力。這個時候,和平政策是否有意義,主要取決於雙方的實力對比和是否願意和能夠維持通過戰爭確定下來的現狀。”
“嗯,先生的分析通透!”趙昺見其此時不再多說,明白下邊涉及到了兩宋時期,而這段曆史對於趙家來說是段屈汝的曆史,劉因還是懂事的加以避諱不談,他點頭道,“此事對於我朝來說是件憋屈事,有苦還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