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放牛小童(求收藏、推薦)(1 / 2)

蜀山山脈巍峨高聳,綿延不絕,南朝神州,北靠青海,坐擁天下至靈之地,又有洪川、渭水二河自神州中心起源,橫跨蜀山,直入青海,將蜀山分為三段。三段各落一入雲高峰,稱青雲峰、落日峰與紫薇峰,三峰碧水環山,飛瀑奇岩,珍禽異獸,俊奇清幽,美不勝收。五千年前,修真者白眉道人偶經至此,見此間靈氣充盈,便禦劍登山,風餐露宿,參悟天地法訣,曆經百載,終得大成。

後,白眉道人開宗講道,創立蜀山劍派,其飛劍之術,冠絕天下,不出百年,便聲震神州,各地修真者慕名而至,一時風頭無兩。至今,曆經數千載,蜀山劍派成道、僧、俗三脈,分據青雲峰、落日峰、紫薇峰,三脈弟子眾多,放眼正邪兩派,無人能敵,尤其是三脈掌教玄清道人李雲山,一身修為已至玄靈末期,不日便可渡劫成仙,更是正派的翹楚。

蜀山百年開山一次,廣收門徒,但凡登山求道者,不論貧富貴賤,隻要天資聰穎,便可入門修煉。

是時,剛過百年,蜀山山門大開,廣迎天下修真者。不少修真者為等今日,已在山下等候數年,又有無數求道凡人蜂擁而至,齊聚蜀山山門,為蜀山平添了幾許熱鬧嘈雜。

清晨,紫薇峰下,絨草原。

綠草如絨毛般纖細柔滑,凡有微風吹過,便會蕩起道道綠波,由遠及近,如水紋層層波動蕩漾。暖風帶香,又有翠鳥飛掠,留下莞爾的鳴啼,風輕雲淡,是以為“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說的便是這般景致。

一頭青牛悠然自得的啃食著青草,不時左右擺動尾巴,數隻青翠的小鳥立在青牛背上,慢條斯理的梳理羽毛,那青牛倒也不厭煩,卻似乎與那小鳥早已熟識一般。

青牛一側的草地上,躺著一八九歲的孩童,一身粗糙的青布衣衫,寬大的草帽遮住麵頰,與一般牧童別無二致,隻是胸前橫著的一支翠玉短笛晶瑩剔透,看來很是不俗。

半晌,那青牛吃得飽了,翠鳥們卻焦躁起來,不停的左蹦右跳,間或清脆鳴叫,似乎是在催促。孩童動了動草帽,斜看一眼,噓了一聲,鳥兒們卻立刻圍了上來,小爪子紛紛抓住草帽,合力將草帽勾到了一邊。

孩童輕笑一聲,坐起身,握起了短笛。

鳥兒們立刻噤聲,一動不動,神色竟有些專注。

那孩童一身粗衣,皮膚卻是白皙,尤其是一雙眼睛,煞是靈動。他將短笛放在唇邊,一曲牧羊曲霎時飄出,幽靈空遠,猶如林間潺潺溪水,又似空穀幽蘭,未幾,鳥兒們輕晃身子,隨笛音而動,那青牛則臥在孩童腳邊,於笛聲中安然睡去。

忽然,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傳來,由遠及近,逐漸清晰。

寧靜立刻被打破,鳥兒們一哄而散,青牛抬頭看了一眼,又兀自慵懶的臥下,孩童則收了短笛,斜倚在青牛背上,重新用草帽遮住了臉。

片刻之後,三匹快馬疾行而至,卻是三個虎背熊腰的大漢,皆是武者打扮,背負長刀。為首大漢打了一個號子,勒緊韁繩,停在青牛旁,大聲吆喝道:“小兒,這可是紫薇峰境?那蜀山俗家山門所在何處,快些告與我知。”

孩童頭也不抬,隻是輕輕搖頭:“當真可惜了這份好雅致。”

馬上三人相視一眼,不解其意。為首之人再次喝道:“小兒,莫消遣我們兄弟,看到我背上的虎頭刀了嗎?在千裏外的靈遠鎮,我們兄弟三人也算叫得上名號的人物,隻是初來乍到,不識地形。今日算你運氣好,帶我們去蜀山俗家山門,我便送你一錠狗頭金。”

孩童將短笛插入腰間,站起身形,脆生生說道:“你們回去吧,即便你們到了蜀山山門,也斷沒有入山悟道的機會。這裏便是紫薇峰山腳,我在這裏數日,所見進入蜀山境內依然不下馬的,你們還是第一個。蜀山道、俗、僧三脈,全數崇尚寧靜,你們身上殺氣太重,是沒可能入山求道的。”

“什麼?”三人大怒,立時翻下馬來,將孩童團團圍住。

一人喝道:“小兔崽子,怎敢小看我們?我們在靈遠鎮外的亮山有兄弟三百,若不是聽聞修道能得長生,又豈會奔波數千裏,來受這般苦?”

“三弟,不必與他廢話,我等血也喝得,肉也吃得,幹脆剮了他,熬上一鍋湯,也算沒白來這一遭。”另一人麵露凶相,手一翻,已將背上長刀握在了掌中。

孩童未露懼色,卻拍手笑道:“世人皆道長生好,卻怎知大道三千中的諸般苦,世人本自逍遙,卻甘願為了虛妄的長生,風餐露宿,飽受自然風雨之苦。罷了,罷了,青牛,我們走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