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曾國藩挺經新解 曾國藩全書 曾國藩挺經新解·卷一·

內聖

內,心也,聖,異於常人也。功修於內,懷日月之明,雷霆之奮,修身自強,名配堯禹也。為體,為用,氣之帥,行之範也。內聖者恭形於內,敬主於中,堅挺拔俗,不卑之亢,為曾門《挺經》十八篇開山之作,念武功之隆,文德之盛也。

“內聖”法(上篇)

【原文】

細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專靜純一,齋莊不懈,故身強。求仁者,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我,故人悅。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四者之功夫果至,則四者之效驗自臻。餘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萬一之效耳。

【譯文】

細思古人修身工夫,其成效特別顯著的大約有四方麵:慎於獨處,則心胸安泰;端恭謹慎,則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則人們敬慕熱愛;正心誠意,則神靈欽敬。慎獨,就是說遏禁私欲,連非常微小的方麵也不放過,循理而行,時時如此,內省而無愧,成以心泰。主敬,就是說儀容整齊嚴肅,內心思慮專一,端恭不懈,所以說身體強健。求仁,就是說從本體上講,有愛民惜物之懷,大公無私,所以人悅。思誠,就是說內心忠貞無二,言語篤實無欺,以至誠感應萬物,所以神欽。如果真能達到上述四方麵的修身功夫,效驗自然而至。我雖然年紀衰邁,但還想講求此修身之功夫,以求得萬一之效。

【事典】

曾國藩以大乘的“內聖”法行世,深得古代聖賢之精髓、要旨和開明君王的治世之道。以經時濟世的儒家禮學為依托,他的人格修養、道德學問自有特殊的造詣,絕不是當時一般的漢學家、理學家、文學家所能比擬的。後來,他因戰功聞名於世,被同時代的人稱為“聖相”。

對此,曾國藩的衣缽傳人、洋務派首腦李鴻章,更是深得其奧。李鴻章啟口必稱“我老師如何如何”,敬佩殆如神明。一日他與同僚閑談,又講起他老師曾國藩如何如何,說道:“我老師的秘傳心法——有十八條《挺經》,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寶訣。我試講一條與你聽:一家子,有老翁請了貴客,要留他在家午餐。一早就吩咐兒子,前往市上備辦肴蔬果品,但時已過巳,尚未還家。老翁心慌意急,親至村口看望,見離家不遠,兒子正挑著菜擔,在水塍上與一個挑京貨擔子的人對峙著,彼此皆不肯讓。老翁趕上前婉語曰:‘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請你往水田裏稍避一步,待他過來,你老哥也可過去,豈不是兩便麼?’其人曰:‘你叫我下水,怎麼他下不得呢?’老翁曰:‘他身子矮小,站在水田裏,恐怕擔子會浸濕,壞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大些,可以不至於沾水。因為這個理由,所以請你避讓的。’其人曰:‘你這擔內,不過是菜蔬果品,就是浸濕,也還可將就用的;我擔中都是京廣貴貨,萬一著水,便是一文不值。安能叫我讓避?’老翁見勸說不過,乃挺身就近曰:‘來來,然則如此辦理:待我老頭兒下了水田,你老哥將貨擔交付於我,我頂在頭上,請你空身從我兒旁邊岔過,再將擔子奉還,何如?’當即俯身解襪脫履。其人見老翁如此,過意不去,曰:‘既老丈如此費事,我就下了水田,讓爾擔過去。’當即下田避讓。他隻挺了一挺,一場爭執就此消解。這便是《挺經》中開宗明義的第一條。”雲雲。

據說李鴻章尚傾耳恭聽,謂當順序直說下去;曾國藩至此已止,竟不複語。李鴻章的僚屬吳永也曾回憶說:“予當時聽之,意用何在,亦殊不甚明白;仔細推敲,還是曾公說得好:大抵謂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自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

這段公案掌故,記述了“內聖”法“體”的一麵,也敘述了它“用”的實踐性、目的性,可謂意味深長。

曾國藩不但自己在“內聖”的修養上達至純青之境,而且時時教導他的弟子及子孫,做一個有內聖功夫的人,曾國藩於鹹豐八年(1858)正月初四,在給他九弟曾國荃的信中寫道:

弟的信中自認為是老實人,我也自信是個老實人,隻因為閱曆世途,飽經事變,大略學些機謀權變之術,自己學壞了。其實這些方麵遠不如人,隻是惹人笑話,教人懷恨,有什麼好處?近日猛然醒悟,一味向平實方向努力,將自己老實的本質還本來麵目,恢複固有。賢弟此時在外,也急須複還老實的本質,萬不可走投機取巧之路,日趨日下。縱使有人以巧詐來對我,我仍以渾含應付,以誠愚應付;久而久之,他會改變態度的。假如勾心鬥角,表麵接近,而內心有隔閡,那麼相互報複,將是無止無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