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8
王先謙評曾國藩
一
在清道光末世時,讀書人中大多高談闊論周、秦、漢、魏各朝學問,而輕視清淡簡樸之文以為不足有作為。道光年間散文學家梅曾亮、曾國藩等人,相與修身養性、樹立學說。乾隆年間學者姚鼐所遺留下來學說,依靠這些人才不至於衰敗墜落。及至太平天國起義,禍害延及全國,文物蕩然以盡,人士流離遷移,輾轉至今,困境還沒有蘇醒。京城首善之區,人文之所萃集,求如從前梅曾亮、曾國藩那樣,聲氣暗合,景象收縮伸張協調一致,已經距離遙遠不可複得,而況山腳海邊,見識淺陋而又缺少同誌,有誌之士生活其間,誰能清掃頹風而煥然振作呢?考察學術盛衰升降的根源,怎麼不是有心社會狀況的、人格高尚的人的職責呢?
譯自《葵園四種》
二
同治九年(1870)秋天,天津老百姓與西方人結怨,朝廷命宰相官曾國藩前往處理這一事件。當時議論這件事的人多得很,各有各的看法,曾國藩考慮到時事紛擾,接踵而來,不主張匆忙開啟兵端,滿不在乎別人的意見而遭到人們的攻擊,堅持己見而成國家之至計。今天曾國藩已經逝世了,而一代偉人之胸襟計劃,千年之後還有能夠諒解的。而有一些人驕傲自大以理學和經國濟民之術自居,認為其心地正大明白,不必如曾國藩;他日之建樹功業,不必如曾國藩;即使令其換一個地方以處,其能慎密堅忍,為國家妥善處事而消除禍患者,也不必如曾國藩。實際上他們旁觀靜待事態紛擾,徒自要以其意氣矜持欺淩踐踏曾國藩的才識之上,那麼又為何要責怪彭烈婦以一弱女子而不能乘機把握住惡言惡語之口呢?所以我所哀歎的是,世運人心興盛衰替的緣故,而不必以一人一事出發去考慮。
譯自《葵園四種》主要參考書目
1《曾國藩全集》,嶽麓書社1994年版。
2《曾國藩家書》,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年版。
3《曾國藩年譜》,黎庶昌撰,嶽麓書社1986年版。
4《湘鄉曾氏文獻》,學生書局。
5《湘鄉曾氏文獻補》,學生書局。
6《見聞瑣錄》,嶽麓書社1986年版。
7《近百年湖南學風》,錢基溥著,嶽麓書社1985年版。
8《中興名臣事略》,朱孔彰著,上海書局。
9《曾國藩未刊信稿》,江世榮主編,中華書局1959年版。
10《左宗棠略傳》,左煥奎著,華中師大出版社1996年版。
11《淮係人物列傳》,馬昌華主編,黃山書社1995年版。
12《一士談薈》,徐一士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3《清代野記》,坐觀老人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4《一士類稿》,徐一士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5《清代名人秩事》,葛虛存編,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
16《晚清宮庭實紀》,吳相湘編著,(台)正中書局1988年版。
17《李鴻章評傳》,(美)劉廣京等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