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2

世代懷念的傑出人物

在中國古代,沒有哪一位政治家或軍事家能像諸葛亮那樣,受到了當世以及後世那麼多人褒揚和讚譽。

《三國誌》的作者陳壽於泰始十年(274年)上書給晉武帝司馬炎,書中就提到:“諸葛亮死後,蜀川之地的人民還在時時刻刻地懷念他。”(原文見《諸葛亮集·表》)晉人袁準也說:“諸葛亮之死數十年了,國人歌頌、懷念他,就如同周代的人思念召公那樣。”

至於後代,景仰景仰:佩服尊敬。和崇敬諸葛亮的人就更多了,他們或撰(zhuàn)文,或吟詩,或用故事的敘述形式,或把他搬上舞台、銀幕等等,來寄托他們對諸葛亮高風亮節的由衷讚歎、鞠躬盡瘁鞠躬盡瘁:指恭敬謹慎,不辭辛苦,盡心竭力,直到生命終止。的獻身精神的懷念之情。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就不隻一次撰詩追懷諸葛亮,其《蜀相》一詩曰: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詩中對諸葛亮匡俗濟世匡俗濟世:糾正社會弊端,挽救艱危的時局。的獻身精神給予了高度的讚揚,對他宿誌未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其《詠懷古跡》(五首之一)曰: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纖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柞(zuò)終難複,誌決身殲軍務勞。

再一次地抒發了對諸葛亮的讚揚和惋惜之情。

清末趙藩用對聯形式來稱讚諸葛亮的政治和軍事才能,是眾多楹(yínɡ)聯、匾額中的代表作: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

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力寬嚴皆誤,

後來治蜀要深思。

而現代文學家郭沫若先生對諸葛亮為國家事業鞠躬盡瘁的精神也給予高度肯定,他在《蜀道奇》中寫道:

鞠躬盡瘁兮,

諸葛武侯誠哉武。

公忠體國兮,

出師兩表留楷模。

作為封建地主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為什麼能夠一直受到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人尊崇,享有那麼高的聲譽呢?為什麼關於他及其故事,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有口皆碑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稱頌。的地步呢?我們認為有以下幾方麵的原因。

首先,諸葛亮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的政治遠見,他的政治才能和所取得的成效,都是人們所公認的,就是敵對勢力中的成員,也對他讚不絕口。

在這裏我們還可以再舉出陳壽的《諸葛亮集·表》中對諸葛亮總評價的話語,來看看諸葛亮政治才能:

諸葛亮作為丞相,他安撫百姓,昭明法度,裁減官員,製定了非常合於時宜的政治法度;他誠心待人,發揚公道之心;對國忠心耿耿。對於有益於國家的人,即使和他有仇隙,他也一定會給予獎賞;對於玩忽職守的人,即使是其親朋好友,他也一定給予懲罰;能夠老老實實交代其罪行的人,雖然罪重,他也能夠得到寬待;狡辯抵賴、想掩飾罪責的人,即使罪輕,也必定遭到嚴懲;為善不論多細小,也會受到褒揚、獎勵;作惡無論多細微,也會受到貶責。他熟通各項事務,處置事情能抓住要害、關鍵;對人的考察根據名位,要求做到名實相符;弄虛作假之人,是絕對得不到重用的。因而,蜀國境內的人對諸葛亮既愛戴又畏懼。他的刑法政令雖然嚴峻,卻沒有人怨恨他,這就是他出於公心、勸戒分明的緣故。諸葛亮的確可以稱得上是懂得治國的優秀人才,是和管仲、蕭何差不多的傑出人物。

這種評價,並非溢美之辭。從我們上麵的評價就可以看到,諸葛亮法度嚴明、賞罰有度、辦事公正、任人唯賢,在政治上注意改革,使蜀漢政權有了清明的作風和政績。另外,他重視生產,安撫百姓,對維護蜀漢地區的統一,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係,起了相當的作用。

其次,諸葛亮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劉備集團的軍事力量能夠由弱變強,達到和曹操、孫權集團角逐、抗衡的程度,這是與諸葛亮治軍的才能和成績密不可分的。諸葛亮精通兵法,治軍有道,他重視軍隊的紀律和訓練,注意研究和使用陣法,改進、設計、製造先進武器,等等,這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許有人提出來,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他能算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嗎?這是典型的以“成敗論英雄”的說法!我們認為,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軍事才能,不能單純以他所進行的戰爭是否勝利為標準。諸葛亮的北伐戰爭之所以沒有取得成功,主要是由於魏、蜀兩國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另外還有一些諸葛亮所不能左右、不能逆轉的客觀形勢發展,如關羽的失荊州,劉備的伐吳的慘敗。諸葛亮是盡了他最大的主觀努力,矢誌不移地來進行他的“複漢室”事業的,雖然未能成功而心力交瘁心力交瘁:精神和體力都極度疲勞。而死,但在曆史上為他自己寫下了光輝的一麵。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出色的軍事家資格,是不能以北伐沒有成功來加以否認的。

再次,諸葛亮的個人品德、工作作風、生活作風,也一直受到後世的稱道。他忠於職守,艱苦奮鬥,任勞任怨,尤其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的“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的個人生活作風,對當世和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在生前給後主上表時曾談到他的家庭和個人生活,表上說:

我原先侍奉先帝,一切家庭生活費用都靠公家供給,自己不去謀劃另外的收入。現在我家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子弟們的衣食之用,已經足夠了。至於我在外供職,沒有其他花銷,衣服、夥食等,全部是官家提供,不會再去經營其他的生計,增加任何個人收人。我死之後,一定不讓家中有多餘的物資,外地有多餘的資產。否則就辜負陛下的恩典了。

一個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能夠做到這樣廉潔奉公、生活簡樸,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諸葛亮就是這樣一位永遠值得紀念的傑出曆史人物。

諸葛亮用兵如神

東漢末年,諸葛亮向劉備提出占據荊、益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被劉備采納了。

建安十八年,劉備留諸葛亮等鎮守荊州,親自率兵進入益州。第二年,諸葛亮領兵來到雒城支援劉備。諸葛亮得知張任是益州名將,便決定想法先捉住張任,然後再攻雒城。諸葛亮乘馬來到雒城東麵的金雁橋邊,繞河看了一遍,回營後便吩咐張飛、趙雲、黃忠、魏延等人埋伏在金雁橋附近,以便抓獲張任。

一切安排妥當,諸葛亮便親自去引誘張任。隻見他乘坐一輛四輪車,搖著羽毛扇,帶著一隊不整齊的人馬,迎著張任而來。對陣以後,諸葛亮指著張任說:“曹操雖有百萬大軍,聽說我的名字也望風而逃,你是什麼人,還不趕快投降?”張任見諸葛亮軍伍不齊,便在馬上冷笑說:“別人都說諸葛亮用兵如神,原來有名無實!”說著把槍一揮,他手下的士兵一起殺了過來。

諸葛亮棄了四輪車,上馬退過橋去。張任不知是計,在後麵緊追不舍。過了金雁橋,張任見左右皆有埋伏,知道中計了,掉頭想回去時,橋已被拆斷了,最後終於被張飛活捉。劉備勸張任投降,張任寧死不降,諸葛亮便派人把他殺了。

ɡēnɡ

耕地耕出酸茬來——土酸。

耕地裏背口袋——有種。

耕地裏甩鞭子——吹(催)牛。

耕田的牛——被人牽著鼻子走。

ɡōnɡ

工程師當押運員——大材小用。

工藝展覽館的展品——琳琅滿目。攻書莫畏難——力學。弓起腰杆淋大雨——背時(濕)。

弓上搭箭——待發。公安蹲監獄——以身試法。

公安人員追上門——不是好案。

公安人員進宅——無事不來。

公公背兒媳婦過河——費力不落好。

公雞吃了黃連籽兒——苦也不敢提(啼)。

公雞打咯咯——犯母雞形。

公雞打架——頭對頭。

公雞打鳴——盡天職。

公雞打鳴——天天如此。

公雞打鳴——不簡(見)單(蛋)。

公雞戴草帽——官(冠)上加官(冠)。

公雞戴嚼子——看你咋叫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