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歇後語是熟語的一種。它是我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它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麵;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後語。

漢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曆史滄桑的沉澱、淬煉、凝聚成絕妙的漢語言藝術,其中歇後語以其獨特的表現力,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千古流傳,反映了華夏民族特有的風俗傳統和民族文化。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是在唐代。在《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但是,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就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後語。

歇後語都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往往用諧音雙關或詞義、語義雙關的手法表達意義。歇後語相對於成語、諺語而言,用字更加通俗、口語化,富有鮮明、生動、活潑的特點,更添幾分幽默風趣,因此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歇後語是漢語詞彙寶庫裏的璀璨明珠。它是人們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結晶,簡練明白而言簡意賅,大多反映人們的生活實踐與經驗,一般都以口語方式表現,都是經過口頭流傳下來,非常形象生動。它不僅可以使我們增強口語表達和書麵寫作的生動性,還具有很強的啟迪性,可以使我們增長許多知識,懂得許多生活的道理。

歇後語長期以來在人們口頭流傳和相沿習用的過程中,形成了形式簡潔而意義精僻的固定短語,它結構嚴謹,表現性強,十分具有詼諧幽默的口語色彩,曆來為人們喜聞樂用。在講話或作文中,準確恰當地運用一些歇後語,會使語言幽默而生動。

歇後語的分類方法很多,要劃分得十分科學是比較困難的,一般將歇後語條目中凡帶有諧音字的歸入一類,其餘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質分為三類,所以一般分為四大類。

一是諧音類。如“空棺材出葬——目(墓)中無人”。這類歇後語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義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種意義。這類歇後語往往要轉幾個彎子才能使人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饒有興味。

二是喻事類。如“弄堂裏搬木頭——直來直去”、“冷水發麵——沒多大長進”。這類歇後語是用客觀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對設比事情的特點、情狀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領悟後半段的“謎底”。

三是喻物類。如“黃牛肩腳——不負責任”、“棋盤裏的卒子——隻能進不能退”。這類歇後語則是用某種或某些物件、動物作比方。了解卜設比物的性質,也就能領悟它的意思。

四是故事類。如“劉備借荊州——隻借不還”、“林衝棒打洪教頭——專看你的破綻下手”。這類歇後語一般是引用常見的典故、寓言和神話傳說等作比方,隻有知道相關故事,自能了然於心。

還有多種類型相結合的,如“紙糊的琵琶——談(彈)不得”。這類歇後語兼喻物、諧音,一般歸入諧音類。

歇後語是一種藝術化了的語言,它講究修辭、表意含蓄、詞約意豐、音韻和諧,不但是發話人審美思想感情的體現,而且能帶給受話人豐富的審美信息,呈現出特殊的美學價值,能夠給人以豐富多彩、韻味深長的審美享受。可以說,歇後語是漢語藝術的奇葩。

這本《中華歇後語》在吸收了其他歇後語工具書的優點和近年來歇後語研究一些最新成果基礎上編輯而成的,並增設了人物小傳、典故故事等內容,豐富了閱讀趣味,拓展了知識視野,非常適合廣大讀者閱讀和使用,也非常適合各級圖書館珍藏。目錄 中華歇後語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