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2)

第一章

論語 己欲立而立人

子曰:“中庸①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②,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③其猶病④諸!夫⑤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⑥,可謂仁之方也已。”

【注釋】

①中庸:中庸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標準。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平常。

②眾:指眾人。

③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聖人”。

④病:病,擔憂。

⑤夫:句首發語詞。

⑥能近取譬:能夠用自身打比方。

【解釋】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為時很久了。”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

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很難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穩,也要幫助別人一同站得穩;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別人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故事】

忠臣楷模諸葛亮

諸葛亮從小就失去了父母,跟隨叔父到了襄陽。叔父去世後,諸葛亮和弟弟一起來到隆中臥龍崗,一邊種田一邊讀書。年輕的諸葛亮博覽群書,喜歡鑽研學問,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他在隆中結交了不少淵博學者,經常同他們一起遊玩、交談。諸葛亮對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常自比曆史上的傑出政治家管仲、樂毅,渴望在當時群雄割據的局麵中施展才華。

諸葛亮27歲那年,遇到了劉備。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先在荊州立足,再占益州,和孫吳及南方蠻夷結盟,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劉備聽了諸葛亮的高論,為其才智所折服,便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諸葛亮離開隆中,做了劉備的軍師。

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準備統一南方。東吳孫權想聯合劉備共同抗擊曹操,諸葛亮很高興,就去了東吳。

東吳陣營中有主戰派,也有主降派,諸葛亮當著東吳孫權的麵舌戰群儒,用激將法,使孫權下決心抗擊曹操,結成了孫劉聯盟。

在接下來的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利用火攻大敗曹軍,這一仗為劉備在南方立足和後來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幫劉備取得了荊州。後來,他又幫助劉備取得了益州。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了蜀國,諸葛亮做了丞相。每當劉備出兵征伐時,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了資援。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充分利用了這裏優厚的經濟條件,因地製宜地采取了一係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劉備北伐的軍資,基本上就地就得到了解決。

他休士勸農,實行軍屯,使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此外,諸葛亮親自考察後修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麵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說山河堰可以灌溉農田4.6萬畝。諸葛亮時修築的一些堰渠經曆代使用維修,一直沿用至今。

這些事實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士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建蜀初年,蜀國南部少數民族發生叛亂。諸葛亮親自率兵南征,去平定叛亂。諸葛亮善於用兵,七次擒獲叛王孟獲,但他每次都放了孟獲,最後使孟獲心悅誠服,安心歸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