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後記是學術性書稿中最柔軟的部分。與密集的理論術語、齊整的史料證據相比,後記宛如嚴肅麵龐上不經意時流露出的親切。後記暗示著一個時段的終結,焦慮、緊張、忐忑、猶疑都漸趨平複,釋然、感激還有某種程度的留戀將在此時悄然而生。還記得在論文的構思階段,我曾無數次地越過即將到來的艱苦寫作,眺望自己在寫後記時的情形,這似乎是頗為有效的望梅止渴。於是,許多隻有開頭的後記成了論文寫作過程的衍生物。然而,當寫後記的那一天撲麵而至時,那批隻有開頭的後記紛紛相互推諉。怎麼做一個自我總結?這個問題很容易發生演變:三年的生活一晃而過,書稿能否承載起它的重量?而由書稿牽扯出的回憶更令我思緒萬千。寫後記時常變成枯坐終日而筆下無言,猛然一驚,恍若昨日。

這本書稿隻是我交給王彬彬老師的學業報告,我要向老師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我常感歎,老師的治學思路和方法讓我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而老師治學的魅力無疑來自於他的率真。在師生閑聊中,老師有時會突然用飛快的語速表達他對我們問學態度的不滿,這時我們三個同門師兄弟就會麵麵相覷,眼角露出極為隱蔽的笑意。雖然老師總是期望我們能想得更深、寫得更好,但我們總是憑恃老師的率真與寬容,坦然地接受他的批評,然後繼續無畏地懈怠下去。一直到畢業,我都覺得老師有時看上去不無嚴厲,但同時又挺親切,這多少有點令人思之不解。我也始終沒有改變和老師之間的談話方式,有什麼就說什麼。在與南京相距千裏的榕城,我借這紙上的空間,向老師深深地道聲謝謝!

無論是從這本小書的寫作和出版,還是從我個人剛剛起步的學術生涯而言,我都對幫助過我的師友們深懷感激。感謝福建社會科學院的南帆老師和劉小新老師給我提供的良好的學術環境,感謝福建社會科學院科研處的魏澄榮老師和魏然老師對書稿出版的支持。感謝我的碩士導師袁勇麟老師對我的關懷,感謝博士論文答辯組的汪文頂老師、沈衛威老師、張福貴老師、範培鬆老師和朱曉進老師對論文所提出的批評意見。感謝我的師兄周紅和師姐汪楊對我的無私幫助,感謝舍友黃勇以及那些一起談笑風生的兄弟們。感謝本書的責任編輯陳娟女士為本書出版付出的辛勞。

感謝我的父母和妻子。

陳舒

二〇〇九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