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德經 農業是國家命脈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①。夫唯嗇是以早服②,早服是謂重積德③,重積德則無不克④,無不克則莫知其極⑤,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⑥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注釋】
①治人事天莫若嗇: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沒有什麼比農業更遵奉天令時節了。治,發展。事天,從事於天時。
②早服:早準備早安排。服,安排。
③積德:積累寶貴經驗。德,合乎客觀規律的認識。
④無不克:與客觀規律不相衝突。無,客觀規律。克,抵觸。
⑤其極:走到頭,即最後的末日。
⑥有國之母:有國家保障而生活穩定的人民。
【譯文】
治理國家,養護身心,沒有比知道珍惜精力的原則更好的。愛惜精力,就是盡早服從自然事理。盡早服從自然事理,這就叫做不斷積蓄“德”;不斷地積蓄“德”,就沒有什麼不能戰勝;沒有什麼不能戰勝,就沒有人能估計他力量到底有多大;無法估計他的力量,就可以擔負保護國家的重任。保護國家用這個大“道”,就可以長久。這就是天地萬物能夠根深蒂固,長久存在的道理。
【評析】
首先談“治人事天,莫若嗇”。上麵提到,“嗇”可以解釋為治國安邦的根本原則,同時也可以解釋為節儉的美德。老子提出“嗇”這個觀念,這在春秋末年的思想界是很獨特的。老子把“儉”當作“三寶”之一,他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他認為,要“儉”才可以進一步擴大生活的範圍,否則必死矣。張鬆如說:“嗇者,亦儉也。嗇就是留有餘地;留有餘地,才能早為之備;早為之備,才能在事物即將發生之頃及時予以解決;在事物即將發生之頃及時矛以解決,才能廣有蓄積;廣有蓄積,自然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自然就具有了無窮的力量。老子認為大而維持國家的統治,小而維持生命的長久,都離不開‘嗇’這條原則,都要從‘嗇’這條原則做起。所以說它是‘長生久視之道也’。嗇與儉當然符合‘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不過,如果強調它是一種消極、退守的政治傾向,就未免隻從表麵形式上看問題,不見得是看到了它的精神實質。”
【解讀】
世出世間法,功德是永久的存在。功德與福報不一樣,福報有限,功德無限。福報隨著時空的轉移會消耗殆盡,而功德不會殆盡。功德有形而無形,功德是回歸自性的中介物。百世之功就是功德,百世之後依然法源相傳,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因為經得住時空的檢驗,所以才可以成為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國家能所以長且久者,是以其以權效國者們重積德,故而成其百世功萬代名。功德是世出世間永久之存在。國君重功德則國家大統,眾誌士重功德則盛世之太平。大統之道,盛世之德,雖百世而可知也;大統之道,盛世之德,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深根固柢長生久治。
【故事】
剛直清廉的海瑞
海瑞在4歲的時候父親不幸病逝,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異常清苦。母親很剛強,勤儉持家,教子有方,在她的親自督導下,海瑞自幼即誦讀儒學經典,加上母親為他所請的良師指點及嚴格要求,海瑞得到了良好的家教與文化教育,這使海瑞很早就有了報國愛民的思想。
海瑞20多歲考上舉人後,先是到南平擔任教諭。過了幾年,海瑞因為考核成績優秀,被授予浙江嚴州府淳安縣知縣。淳安縣經濟比較落後,又位於南北交通要道,接待應酬,多如牛毛,百姓不堪其擾。
海瑞上任後,嚴格按標準接待,對吃拿卡要的官員毫不客氣。
在做知縣期間,海瑞把淳安縣管理得井井有條,他審判的案子也從來沒有出過錯,一件件都水落石出。從此,“海青天”的稱號就在淳安縣傳開了。
一天上午,海瑞正在縣衙裏閱批公文,有一篇公文上說總督胡宗憲的公子不日即來淳安。海瑞剛剛看完公文,就有衙役匆匆忙忙地跑進來說:“大人,胡總督公子帶一大批隨從已到淳安縣。”
“將他們安置在官驛,按普通客人招待。”海瑞頭也沒抬吩咐道。對於胡公子的到來,海瑞不驚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