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劉易士作品年表(1 / 1)

1885年 劉易士出生在明尼蘇達州的蘇克中心。

1914年《我們的萊思先生》(Our Mr.Wrenn),小說。

1915年《鷹的蹤跡》,小說。

1917年《無辜者》,小說。《工作》(work),小說。

1919年《自由自在的翱翔》,小說。

1920年《大街》(Main Street),小說。

1922年《巴比特》(Babbitt),小說。

1925年《亞羅史密斯》(Arrowsmith),小說。

1926年《曼特利》,小說。

1927年《艾默·堅利特》(Elmer Gantry),小說。

1928年《認識古力吉的人》,小說。

1929年《道格斯渥斯》(Dogsworth),小說。

193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在瑞典學院發表演說——講題是《美國人對文學的恐怖》。

1933年《安·維克》(Ann Vieker),小說。

1934年《藝術工作》(Work of Art),小說。

1935年《此地無恙》(It Cant Happen Here),小說。

1938年《揮霍的雙親》(The Prodigal Parents),小說。

1940年《貝謝爾·美利疊》(Bethel Merriday),小說。

1943年《吉迪恩·普雷尼希》(Gideon Planish),小說。

1945年《卡斯·泰伯南》(Cass Timberlane),小說。

1947年《金恩斯布勞德·羅耶爾》(Kingsblood Royal),小說。

1949年《求神者》(The God—seeker),小說。

1951年《世界何其開闊》(World So Wide),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文集

諾貝爾文學獎,以其人類理想主義的偉大精神,為世界文學提供了永恒的標準。其中所包含的詩、小說、散文、戲劇、哲學,史學等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傑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麵展現了20世紀世界文學的總體格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爾、法朗士、肖伯納,葉芝、紀德……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名字:《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青鳥》、《吉檀迦利》、《福爾賽世家》、《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偽幣製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輝煌燦爛的名著,洋洋大觀,百川歸海,全部彙聚於這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譯文,真實的獲獎內幕,細致生動的作家及作品介紹,既展現了作家的創作軌跡、作品的風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學的內在規律。題材廣泛,手法各異,令人在盡情享受藝術魅力的同時,更令人在各種不同的思想境界中獲得不同程度的啟迪,從而領會人生的真諦。

這些路數迥異的作家,雖語種不同,觀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們那高擎理想主義旗幟的雄姿是相同的,他們那奮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們的雄姿,無不閃現於他們的作品之中;他們的精神,無不滲透於這些作品的字裏行間。這套叢書所承載的,正是他們那令萬世崇敬的全部精華。

一套叢書,為我們豎起了一座20世紀的文學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