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據傳說,那是在公元前571年的楚國曲仁裏,有位孕婦正坐在李樹下歇息,忽聽得天上仙樂奏鳴,四周香風縹緲,接著這位孕婦便覺左腋一陣劇痛,隨之從腋下生出一個鶴發龍顏、美眉廣頰的小孩。

這孩子一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麵前的李樹說:“這就是我的姓。”於是,這位母親便為他取名為李耳,字聃。因李耳生下來就鶴發龍顏,像位老者,人們便稱他為“老聃”。

老聃從小就是一個勤於用腦的孩子。他喜歡與小朋友在家鄉的河灘、林間玩耍。當老聃獨自一人時,便常常麵對天穹和河中的流水久久無語,似乎在揣摩著大自然的奧秘。

有一次,老聃與小朋友在一棵大樹下玩耍。老聃看到大樹上寫著一個“楝”字,就對小朋友說,這是一棵楝樹。而在大樹另一側的小朋友則說,不對,這是槐樹。兩人為此發生了爭執。

後來,兩個人圍著大樹轉了一圈,才發現樹的一側雖然寫著楝字,但另一側寫的卻是槐字,原來這是一棵楝槐連理樹。通過這件事,老聃懂得了看問題要全麵,不能以偏概全。

老聃最喜歡的,還是家鄉的小河。它終年默默流淌,日夜不息,滋潤著兩岸的土地,而且能夠包容忍讓,碰有東西阻擋時,便悄然繞道離去。雖然有時候它是涓涓細流,看似柔弱;可一旦到了洪水季節,它又像脫韁野馬,浩浩蕩蕩,無堅不摧。

母親見老聃靜思好學,便請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為師,教授老聃。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