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後記(1 / 1)

小說總算寫完了,自1998年寫出第一章,迄今已有四年,真是懶散得可以。其間花一年時間寫《敘述一種》,但也有三年放在這本書上。翻看前麵的文字,固然不及當下,風格卻大致是統一的。我不敢把一本粗糙的書放在讀者麵前。記得在1999年,一次就報廢了七八萬字。

今天是八月八號,立秋的日子。窗外是一條河,流著昨夜的雨水。天又黑起來,暴雨將至。破秋之後,這個炎熱的夏季就宣告結束了。天涼好個秋。翌曰放晴,天高雲淡,對應了做完了一件事之後的心情,空曠、遼遠,介乎終點和新的起點之間。寧靜的快樂,我是知道了。

再過兩天,八月十號,即是兒子的十五歲生日。

書是寫完了,筆下的人物仍在活動,趙漁,商女,孫健君……這兒年,我跟他們熟悉如同兄弟。每天早晨起床,未及鋪開稿子,他們就擠進我的書房個個神氣活現。幾天不照麵,竟有些舍不得。也許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他們的故事沒完,還早著呢。

這本書得以在上海出,得感謝一個人,上海文藝出版社的魏心宏老師。

有一件事頗有趣:今年初,心宏老師到彭山出差,南方印務公司的老總魏佑源向他提起這本書,當時隻有一章,《暮色與身體》,是準備印在本地的一本雜誌《百坡》上的。心宏老師看了隨即召我到彭山,三言兩語將稿子定下。此後數月,兩度親臨眉山,平時則電話信件不斷,事無巨細的指點。他一再叮囑我要抓緊時間,要在幾年之內拿出兩三本力作。如此催逼和寄予厚望,老實說,真是讓我熱血沸騰。春節我三天不下樓。一向疏懶之人,看來要甩開膀子幹一場。

我想,今日中國之出版界,覓一位不單有眼光,更有責任心的好編輯,大概難之又難。我精心寫作的第一本小說,就遇上魏心宏這樣的老師,不能不說是天賜機緣。

跟本書有關的、上海文藝出版社的裝幀設計家袁銀昌先生,還有責任校對,在此一並致謝。

成都和眉山的若幹朋友,感謝他們慷慨地向我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細節。為本書畫插圖並作電腦處理的鄧平、黃耀聰、朱清明先生,他們的勞動使小說增色不少,因是老朋友,不必言謝也。

2002年8月8日上午

記於眉山之忘言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