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刮痧保健是運用物理方法即用水牛角為材料製做的刮痧板,對人體肌表(皮部、穴位、病灶點)進行刮、按、推等手法刺激,至皮膚出現紫黑色瘀點為度的一種民間療法。對人體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絡、調整陰陽等作用,既可保健又可治療,是一種自然保健方法。刮痧具有適應證廣、療效明顯、操作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
刮痧保健法是在古代傳統刮痧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衍變而來的。傳統的刮痧療法主要適應證為痧病,所用工具有瓷器類(碗、盤、勺、杯之邊緣)、金屬類(銅、銀、鋁幣及金屬板)生物類(麻、毛、棉、線團,蚌殼)等,刮痧部位為脊背、頸部、胸腹、肘窩,所用潤滑劑有植物油類、酒類和水。
刮痧療法的雛形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人們患病時往往會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撫摩、捶擊體表某一部位,有時竟使疾病獲得緩解。通過長期的發展與積累,逐步形成砭石治病的方法。針刺術、刮痧法的萌芽階段,刮痧療法可以說是砭石療法的延續、發展或另一種存在形式。
隨著曆史的發展,刮痧未能像針灸等療法一樣得到醫生們的重視而係統發展,而是流於民間,如清代《痧脹玉衡》王庭《序》中所說:“先是鄉人用糞穢感痧,例製用錢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為婦人,為名醫所不道及”。刮痧在宋代王榮《指述方瘴瘧論》稱之為“挑草子”。刮痧最初適應證僅為痧證,清代康熙年間郭右陶《痧脹玉衡》中痧病的證治始備。《痧脹玉衡刮痧法》指出:“背脊頸骨上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劇子腳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痧,用棉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軟肉內痧,用食鹽以手擦之”。清代論述痧病的專著日漸增多,如葉桂《溫熱濕痧三種》,陳延香《中暑痧症療法》,韓淩霄《瘟痧要編》,王凱《痧症全書》,沈金鼇《痧症燃犀照》,王士雄《吊腳痧證》、《絞腸痧證》,歐陽調律《痧法備旨》,胡風昌《痧症度針》等數十種專著。
家庭刮痧保健法是在傳統刮痧療法的基礎上的繼承發展。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刮拭工具的外部構造、表麵光潔度等方麵更加適合人體各部位刮痧的需要,而且以水牛角為材料的刮痧板更加體現了刮痧自然之法的特點,同時亦避免了金屬類器械所造成的疼痛、易傷皮膚、產生靜電等不良反應,避免了瓷器類、生物類器械易碎、不易攜帶等缺點,還避免了現代化學用品如塑料品給人體皮膚上造成的危害。現代家庭刮痧保健療法不僅在刮痧工具的選擇上更為合理,而且在刮痧手法上結合按摩、點穴、杵針等手法,使刮痧成為不直接用手的按摩、點穴療法,不用針刺人肉的類杵針樣的針灸療法,其治療範圍在傳統刮痧療法主要治療痧病的基礎上也大大地擴大,包括內科、婦科、兒科、傷科等百餘種病症。